中國大陸學員給朱總理的公開信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0年1月9日】

尊敬的朱總理:

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聽到您在和歐盟代表團談判時說,在人權問題上要用「對話代替對抗」,我們似乎看到了法輪功問題和平解決的一絲希望。當然,我們法輪功學員決不會和政府對抗,只是一直想用我們赤誠、善良的心,和誤解我們的人對話,告訴他們:我們是好人,我們從來不反對政府,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明明知道前面等著他(她)的是警車,是監獄,還是要不顧一切、前仆後繼走向國務院信訪辦;而且,面對著警察的毆打、辱罵,受了這麼多的委屈、痛苦,從來不還手,不回罵;面對著下崗、失業、經濟制裁、政治壓力,毫不動搖,堅持煉功,等等等等。這一切說明了甚麼?說明他們不管自己受到多麼不公正的對待,還是相信政府,相信政府最終會明白:法輪功學員是一群多麼好的人;李洪志先生是多麼好的師父;他的教育是多麼的成功。

朱總理,聽說政府中有人把法輪功當成建國以來對政權最大的威脅,這真是天大的冤案。人人皆知,法輪功群體大部份人是離、退休人員,威脅何來呢?我們煉功人求的是思想的昇華、境界的提高,希望有朝一日修成無私無我、先他後我的正覺。李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永遠不參與政治」,李老師說:「法輪大法學員,以修煉心性為本,絕對不得干涉國家政治,更不得參與任何政治性爭端及活動,違者既不是法輪大法弟子……」。我們不求人間的榮華富貴,杜絕一切醜惡現象,潔身自好,只要有粗茶淡飯過日子就足矣!我們怎麼會對政權構成威脅呢?

如果有人問我們為甚麼這麼「癡迷」法輪功?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親口吃一吃。這個梨子我們吃了,非常好,而別人硬要說不好,我們能相信嗎?我們中許多人過去百病染身,沒有一天好日子過,真是生不如死。通過修煉法輪功-我們叫法輪大法,李老師使我們成了一個完全健康的人,煉功幾年來我們沒有化過國家一分錢醫藥費(這對個人、對國家不都是好事嗎?)。其次,除了身體好,我們思想、道德都昇華了,從來不與別人爭名爭利。李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更好的人;遇事要為別人著想,任何時候都要找自己的問題,這是修煉人與常人的最大差別;一切要隨其自然,要消除一切妒嫉心、爭鬥心、顯示心,等等等等;要做好本職工作,在任何環境中都要做個好人等等。李老師還告訴了我們宇宙的特性是真、善、忍;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該得的東西得了就要失德等等,使我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從內心裏、從本質上改變著自己,事事處處嚴以責己、寬以待人。我們牢記著老師說的:「別人可以對我們不好,我們不能對別人不好,我們不能把人當成敵人」。正是因為我們這樣,這麼多大法弟子才會在鎮壓面前仍以一顆善心平靜地對待。

朱總理,按白切芙的話說,你有著對各方觀點進行評價分析的能力。我們為有這樣的總理而自豪。我們始終相信政府,會對法輪功問題有一個公正的解決方法。在此,我們也希望中央電視台能對前一階段的做法進行反省,新聞最主要的原則是真實,可是我們知道,他們進行了多少失實的報導。為甚麼轟炸式的電視輪播動搖不了我們的心?因為我們是法輪功的受益者,我們心中清楚,他們的許多所謂新聞是假的,他們對我們老師的誣蔑、造謠絲毫損害不了老師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因為我們知道真相。我們最清楚:法輪大法好,李洪志老師好。

我們國家經濟越來越開放,為甚麼不能在人的信仰上也有一個開明的態度呢?對科學還沒有認識到的一切都說成是迷信,科學還能發展嗎!其實,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都是有神論史嗎?即使不相信,也可抱著「走著瞧」的態度,大可不必急於把他打成邪教呀!

我們看到政府化了這麼多的財力、物力、警力在鎮壓法輪功上,我們正是心痛萬分。我們的國家還不富餘,許多職工下崗,許多工廠的工人已經幾個月發不了工資了,為甚麼還要化這麼多錢來對付一個手無寸鐵的、善良的人群呢?警察、公安為甚麼不集中精力去對付那些貪官污吏、對付那些搶劫、盜竊犯,放著那麼多要案、大案不辦,而成天打擊我們法輪功群眾呢?書攤上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刊物,沒人管,卻把叫人做好人的書收了、燒了!

朱總理,我們不明白,判了死刑的人還有上訴的權利,為甚麼我們法輪功學員連上訪的權利都沒有呢?連在天安門廣場走一走的權利都沒有呢?

再看不久前對四位法輪功學員的審判,請總理仔細了解一下公檢法的做法與程序,究竟中國的法治是前進了還是大大倒退了?朱總理,我們希望你接觸一下法輪功學員,你就會知道,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群體!法輪功對國家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人所做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承受,人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在擺放自己的位置。我們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最正的,一切不正的東西都會在大法面前暴露出它的不正。不管我們遇到甚麼苦難,我們都把他看成是對我們的考驗,坦然去面對,我們只是擔心那些誤入懲善揚惡行列的人的今後。

中國國內法輪大法學員
2000.1.7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