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生死之門 探索靈魂奧秘 (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1年3月1日】 二.國際瀕死研究學會(IANDS)

1977年, 世界上第一個研究瀕死體驗的學術機構在美國成立,標誌著瀕死體驗的研究進入了有組織、有規模的新階段。學會第一任主席是約翰.奧戴特(John R. Audette),早期成員還有肯尼斯.寧(Kenneth Ring)、瑞.穆迪(Ray Moody)、布魯斯.格雷森(Bruce Greyson)、麥克爾.薩伯姆(Michael Sabom)等。

奧戴特在回顧學會20多年的歷程時說:「眾多研究者通過對瀕死體驗實例的研究,得出了各自的結論和推斷,跨越了宗教和文化的界限,提出了普遍的洞見,在以下幾點達成了共識:

1、我們同屬一個整體。
2、死後有意識/精神存在。
3、互愛互助最為重要。
4、有一個全知的上帝,一個神,不受審判,象徵無條件的慈恩[注1﹞。
5、沒有理由懼怕死亡。每個人都應當重新估價自己的價值,以及他在地球上的地位。」

他還說:「我始終認為,這一領域的探索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機會,把科學和宗教聯繫起來,使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我很高興IANDS能發展起來,希望有一天他發展成為一股力量,使全世界變得美好,我想這正是他存在的目的。」

1980年末,肯尼斯.寧接任主席,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他為學會的維持和發展作了許多實際工作,除了繼續發行學會會員間流傳的新聞信函,還把學術期刊《復甦》(Anabiosis)更名為《瀕死研究》(Journal of Near-Dearth Studies),擴大了發行量。

擔任刊物主編長達18年的布魯斯.格雷森回憶說:「20年前,我們辦雜誌之初,心中懷有無限夢想和憂慮:夢想瀕死研究會改變科學、醫學乃至整個西方文明,渴望瀕死研究者有沖天的精力與熱情。今天,我的思想趨於謹慎卻更為深刻:我們所作的工作不是要改變文明,而是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人,男人、女人和孩子,使他們精神覺悟,或產生要覺悟的願望……我工作的首要成果就是心智開闊。我希望國際瀕死研究學會在新世紀裏不僅動搖西方文明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將繼續幫助瀕死體驗著和研究者開闊心胸,廣親博愛,因為這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1984年,約翰.亞歷山大(John Alexander)擔任學會主席,瀕死研究開始引起公眾關注,描寫瀕死體驗的電視劇上演。在談到瀕死研究將會給21世紀帶來甚麼影響時,亞歷山大說:「瀕死體驗是深刻的哲學思想,在人類和宇宙關係的本質之中,它早已存在。它是每個人循循誘導出的精神領悟,不是被社會大群體所接受與實踐的基本原則。對大多數人來說,日常生活中太多因素競相湧現,促使人思忖生存的意義。當然,現代社會過於強調物質價值而輕視精神價值。我個人認為,一個知識機構不大可能改變這種情況。只有當個人或群體親身體驗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時,他們才會有此領悟。」

1989年,第一屆國際瀕死研究會年會召開,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學者大約200人參加了會議。此後,每年一次的國際會議吸引了眾多有興趣的科學家。從1988年起,法國、德國、挪威、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相繼成立了國際瀕死研究學會分會。NDE研究逐漸成為世界生命科學中最前沿的學科,它融現代醫學、藥理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與靈學為一體,直指人類自身研究的神秘之地。曾任研究會主席的伊麗莎白.帕特.凡絲克(Elizabeth 「Pat」 Fenske)說:「我們希望看到所有人都理解瀕死研究的深刻內涵:不僅要了解死亡的深意,更要了解生活的精神空間,因為生與死,死與生緊密相連。」

瀕死研究不僅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也引起了廣大群眾的興趣。WebsMostlinked.com調查顯示,1998年11月18日到2001年2月17日期間,訪問國際瀕死研究學會網站(www.iands.org)的人數為842,428,成為全球網站中來訪人數最多的前5%之一。學會現任主席南希.依文思.布什(Nancy Evans Bush)充滿信心地說:「通過分享瀕死研究方面的知識,我相信我們的工作會幫助改變和深化人類對自身的認識。」

打開生死之門,探索生命奧秘,使生活更有意義,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望。愛因斯坦說:「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一切藝術和科學的源泉。還記得電流和不可見光遭人嘲笑的事嗎?人類的知識還處在嬰兒期。」

荷蘭科學家貝利.考文博士研究過50多個瀕死實例,他深信:人體在死亡的那一剎那,的確有某種半物質的成分溢出。他希望有一天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證實這一見解是正確、科學的: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精神和物質的界限並不那麼分明和格格不入,也許它們在某種情況下是一體。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