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樸次茅斯媒體報導當地法輪功學員行使權利講真相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2年1月22日】樸次茅斯通訊報(Portsmouth Herald)於2001年1月13日星期日版載文報導法輪功學員在當地講清真相的活動。題目是:地方法輪功學員行使他們的權利讓人們了解真相。

報導說,在逆境面前,人們捍衛自己的信仰需要勇氣。但對西科斯特(Seacoast)法輪功學員來說,在幾年的被迫害中,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善心。「我認為他們對他人有著偉大的善心,」凱特裏(Kittery)居民瑪麗.拜朗(Mary Byrom)談到數百萬面對政府迫害的中國法輪功學員時說,「這使我內心深受觸動。」

報導說,每天拜朗和至少五位其他西科斯特居民一起在室外或在他們自己的家裏煉習法輪功緩慢的功法。他們沒有被威脅。他們沒有面對迫害。然而他們不僅黎明時起來煉功,還花費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在當地或者去國外告訴人們法輪功的真相和揭露中國政府正在傳播的謊言。

「我認為這是善與惡的鬥爭,」拜朗的丈夫馬庫斯.蓋爾(Marcus Gale)說,「生活的意義是甚麼?我們願意向邪惡低頭嗎?不幸的是,(中國的學員們)卻要為此承受痛苦。西方人能理解善良必須站起來反對邪惡。否則,生活還有甚麼意義呢?」

住在凱特裏的馬丁.福克斯(Martin Fox)認為,法輪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煉真、善、忍。另一方面是煉習緩慢的動、靜功。」

報導說,法輪功沒有宗教儀式或崇拜。沒有捐贈或成員義務。沒有種族或文化界限。沒有政治議程。法輪功傳法教功是免費的並且可在網絡上得到。

然而,自從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在1999年7月下令鎮壓法輪功以來,數百萬的法輪功學員遭到了威脅、拘留、強姦和拷打。根據法輪大法信息中心網站的消息,迄今已有334名學員在警察關押中被毆打致死。

「修煉法輪功的人比共產黨黨員的人數還多,」福克斯說,從而解釋了為甚麼中國政府把法輪功當作「X教」和威脅。

「這是一個國家恐怖主義,」蓋爾說,「當人們看到我們時,會認為我們是在捲入政治或社會矛盾。然而我們是真正地在維護原則。我們不是對政治感興趣。」

報導說,這個緊密團結的地方法輪功小組是由住在樸次茅斯的大衛.李和劉明建立的。他們兩個是1994年來到這個國家的北京人。在密西根大學工業工程系的一個研究基金下學習時,大衛.李得知了法輪功並十分認同法輪功的法理。他在密西根辦了一次法輪功介紹講座。當他和劉於1997年搬到樸次茅斯時,又將修煉介紹到這個區域。大衛.李說:「我認為這是與這個社區分享的最佳禮物」。

報導說,蓋爾說:「我自從30年前在大學裏就一直在尋找生活的更高意義。」在從法輪功中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之前,他曾試過太極和東方靜思。「當時我對法輪功是免費的感到有點懷疑,但當我一學會了動作,我就知道了這是很必要和最基本的。」

報導說,作為兒童表演藝術家,蓋爾說法輪功的原則在他所表演的兒童故事和歌曲中體現出來,成為了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把這種法理用娛樂的方式帶給人們確實很富有挑戰性。」他對法輪功的投入深深打動了他的妻子,於是她也開始探索法輪功。

「他在很短時間內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拜朗說,「他是一個從未在早晨6點起床的男人。我在學習法輪功之前並沒有想尋找甚麼,但是當我看見他的變化,我認為這是一種純正的東西。」

住在新多漢(New Durham)的伊旺.馬科特(Yvonne Marcotte)也這樣認為。

馬科特說:「瑪麗(拜朗)曾開了一個班,教人如何達到自我提高。她說:『馬庫斯發現了一種很重要的東西。』從她口中,我感到那真是很純正。」

她參加了九天講法班,並且一直堅持下來,因為她意識到法輪功的法理對她是極其重要的。

報導說,福克斯認為,你越是同化真善忍,你得到的能量就越大。他被法輪功的「返本歸真」的主旨所吸引。福克斯在1999年政府鎮壓之後不久開始讀一本叫做《法輪功》的書。

「很難讓人相信有人會反對真、善、忍。」福克斯認為最糟糕的問題是美籍華人怎樣「被謊言欺騙。我們許多人為此在努力證實真相。」

報導說,為達到此目的(講清真相的目的),本地組織了「SOS!全球緊急救援步行活動」(去年夏天從凱特裏到樸次茅斯),同時海外各國,從澳洲到土耳其,到處都有學員參與這個活動。

報導說,在當地,法輪功收到緬因州長安格斯.金(Angus King),國會議員約翰.鮑德西(John Baldacci)和國會參議員奧林匹亞.斯諾(Olympia Snowe)的信,都對法輪功表示了支持,SOS步行和眾議院決議188號「表達了國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該停止迫害法輪功學員的觀點。」

報導說,福克斯認為,「當很多人都知道了真相以後,迫害就必然停止,」「停止鎮壓是勢所必然的。人們是以自己的善心去告訴他人。」馬科特說,「正像馬庫斯所說,我們不能讓邪惡接管這個世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