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大陸同胞講真相──給海外大法弟子的建議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2年10月5日】

一、如何向大陸同胞講真相

近日旅遊探親到海外某地,一出火車站就見到了「法輪大法好」的橫額和派發資料的學員、真相圖片、甚至還有廣播,這些都做得非常好,但我仔細觀察,敢上前了解真相和接小冊子的人卻不多,就是送到他們面前,有的人還遠遠躲開,不敢接也不敢看,真難為了我們的大法弟子們!

我在團裏知道,不是大陸的人不願意了解真相,有的人是礙於自己是黨員幹部、又有隊長和同事在身邊,或者自己身在大陸怕惹是非,因此,不敢當著大家的面索取資料和了解真相。有些路過的普通百姓卻是因為見了真相圖片中殘酷的畫面而不敢多看一眼,害怕得趕緊走開,不敢了解。路過的人只知道我們在搞宣傳,具體甚麼內容卻不知道。

在某地一個人多的旅遊點上,我們也見到了大法弟子針對大陸來的遊客派發中文報紙並夾帶小冊子,效果卻非常好,團員們幾乎個個都接了一份,在車上興高彩烈地看,還帶回賓館討論,這時團長也不說,團員也不怕。

針對大陸團隊的情況,我建議我們在方法上作小小的改進,海外學員針對中國同胞,在火車站、飛機場出口處可用這種形式:拉起橫額「歡迎大陸同胞,請了解『法輪大法』真相」,同時掛出多個牌子,分別用大字寫上:1、天安門自焚真相──公安製造的鎮壓法輪功藉口(附圖片);2、××殺人案真相──栽贓、陷害法輪功;3、反誣陷、反迫害──打死、打殘學員的證據等……。讓人們經過的時候,遠遠一看,就知道我們在做甚麼,即使不拿資料,也知道了那幾件大事原來是假的,這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激起人們進一步了解的好奇心。

我們海外的弟子,如果時間忙,可直接針對中國或海外航班降落的時間、地點,到機場去,用以上形式迎接中國航班,這樣做更有針對性、所花的時間又少、一次去三五個人,接完後就走,也不影響機場的工作和行人,形式靈活多樣。

派發真相小冊子不一定要當著整個團隊的面(大陸旅遊團團長會有責任看管別人的,否則說不定回去後被人打小報告),等他們分散活動時派發,如在觀光景點、經常接待中國人的賓館處、商場等地。最好的辦法是:用派中文報紙的形式,夾帶真相小冊子。因為在國外旅遊的同胞們大都不會英語,好長時間看不到中文報紙,心裏會悶得慌。這時有張中文報紙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甚麼舊報紙都行,只要是中文的都會受歡迎。

二、充份使用短信息

對於一個來去匆匆的路人,要對他們說清法輪功是怎麼回事,真的不容易。但我們只要讓人知道我們是被迫害的、天安門自焚是公安製造的、××系列殺人案是栽贓陷害就行了,這一切用標語口號等短信息來做最方便。

三、進一步改進方式方法

1、大法自有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面,我們的講真相不要只是停留在「SOS」的形式內容上,不要給人留下:「攔在路上,發傳單」的印象,常人表現出的愛理不理的樣子,久之對大法影響不好,要知道大法是神聖的,我們不是在擺地攤,賣野藥。首先我們自己心中要有正念,我們的一切行為、思想和服飾都要體現出莊嚴、慈悲、崇高而又神聖。我們要善於讓人們了解真相,救度世人,但也絕不是為了乞求常人的同情和憐憫。

2、要善用標語和口號,讓行人一看就明。常人不可能像我們一樣去了解大法,一是看我們的表現,二是聽聽我們在說些甚麼。如果光說「法輪大法好」「法輪大法是正法」常人還真不知道為甚麼好、為甚麼是正法,我們也無法三言兩語給他們解釋清楚。如果告訴他們天安門自焚是假的──是公安製造的鎮壓藉口,××殺人案是栽贓、陷害法輪功,他們一看一聽,自己就明白了誰善誰惡。

在中國歷史上,標語和口號是非常重要的,重大歷史事件都通過標語和口號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立場和目的。如「打土豪、分田地」就幾個字,其形式和目的都表達得非常清楚,老百姓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們雖然不是搞政治,但可以借鑑其通俗易懂的形式,讓人能理解,讓人一看就知道我們在做甚麼,也方便大家廣泛流傳。如果沒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我們的活動常人看了就不知道我們在做甚麼,最多就是說我們在遊行示威。

3、要善用通常的思維邏輯。在大陸,我們有時面對不認識或剛剛接觸的人,在不知道對方態度的情況下,真不知該如何給他講真相,有時就拿起邪惡攻擊大法的報紙說,大家看看,聽說長春電視被法輪功插播了,聽說他們插播的是天安門自焚真相,聽說自焚是假的……,很快人家就會明白誰正誰邪,誰是誰非,因為人都有一個習慣思維──為甚麼要插播電視呢?噢!原來是播自焚真相──自焚是假的…… 人們會更重視背後的原因。利用邪惡的一切造謠攻擊,把它們變為我們弘揚大法的話題。在人間的表現形式上,我們的目的就是:反誣陷、反迫害。

我的電子郵箱也常見到學員發來的郵件,我是修煉人,我知道文中講了許多道理,但如果收到的是常人就不太容易理解。道理越淺顯越好,要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傳播,明白甚麼是假的就會知道甚麼是真的。

以上建議供參考,不足之處請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