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如著名的三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二拍等小說,往往在小說的開頭,寫一個與故事情節相似的小故事作為引子。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第一章甄士隱得道的故事就是全書的引子。書中的主人翁賈寶玉最終也出家當了和尚,他和甄士隱有相似的人生遭遇,由極富極貴到至貧至賤,在這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中,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最後大徹大悟,終於走上修煉的道路。可以說甄士隱的一生就是賈寶玉一生的縮影。可惜人們在讀《紅樓夢》時,只被大觀園中千姿百態、千嬌百媚的年輕女子所吸引;只對賈寶玉奢華的公子生活充滿豔羨;只為寶黛的愛情悲劇而惋惜……卻忽略了賈寶玉出家這一最重要的情節。其實作者極寫賈寶玉的大富大貴,是為賈寶玉的最終出家作鋪墊的。正如作者在「好了歌」中所說「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請參看[指點迷津的箴言--分析《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一文)。「好了歌」就是《紅樓夢》的主題歌。縱觀全書就是寫一個富豪之家的年輕公子出家的故事,從而告誡人們:人生無常,看破紅塵,及時清醒。可惜願解其中味的又有幾人?
讓我們看看甄士隱得道的故事,也許會得到更多的啟發。
甄士隱其實是個所謂「不入道,已在道中」之人 ,有故事為證。
書中寫道,紅塵中富貴風流之地──蘇州有個仁清巷,巷內有一古廟,名叫「葫蘆廟」,廟旁住一家鄉宦,名甄士隱,在本地是一望族。這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從這簡單的介紹中,可知:他生活富裕、悠閒,對名利看得很淡。
接著書中又詳細地敘述他接濟賈雨村的故事:賈雨村是個窮書生,進京趕考,盤纏用盡,暫寄居在葫蘆廟中,士隱早有心幫助他。一日是中秋佳節,士隱可憐雨村弧單,邀他至家中小宴,宴後送白銀五十兩,冬衣二套,助他赴京趕考。得到士隱的幫助,雨村一舉成名,日後飛黃騰達,這是後話, 暫且不表。從此事可以看出,士隱是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人。
家庭富裕,性格恬淡,淡薄名利,心地善良,與世無爭,這些都說明甄士隱是個好根基的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多次寫到神對他的點悟,讓我們看幾例:
一個夏日的中午,士隱於書房中閒坐,不覺朦朧睡去,夢到一處,不辨是何地方,忽見來了一僧、一道邊走邊談,談的是神英侍者意欲下凡,絳珠仙子為報答他的灌溉之恩,也想下凡,以終生的眼淚還他。士隱忙上前施禮,笑問道:「適聞仙師所談因果,實人世罕聞。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若備細一聞,大開癡頑,弟子洗耳恭聽,可免沉淪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機,不可預洩。到那時不可忘我二人,方可跳出火坑矣。」說話間,忽然到了一個大石牌坊跟前,上書四個大字「太虛幻境」,士隱剛想跨進去,忽聽霹靂一聲,若山崩地陷,士隱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定睛一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夢之事便忘了大半。
這個夢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一、這不是夢,是他的元神到了另外空間,這個空間層次較高,是神仙呆的地方。一僧一道就是兩位神仙。
二、一僧一道的話,讓士隱聽到,是用《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因緣故事點化他。
三、士隱企求兩位神仙指點迷津,神仙說:」到時別忘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這說明這兩位神仙有宿命通,早已看出他將來的遭遇,早已料到他日後必然得道。
再舉一例:
士隱年過半百,膝下無兒,只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夫妻二人視為掌上明珠。一日,士隱抱著女兒,在當街的大門口玩耍,忽然那邊來了一僧一道,癩頭跛腳,瘋瘋癲癲,見了英蓮,便大哭起來,對士隱說:「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作甚?捨我吧!」士隱知是瘋話,抱著女兒要進門。那僧指著他大笑,口內吟了四句詩:「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息火滅時。」這大哭、大笑中說的話其實是告訴士隱兩件事一、英蓮的命很苦,而且會連累爹娘,「菱花空對雪澌澌」
這句是說,英蓮會被浪蕩公子薛蟠搶去,受盡凌辱與折磨。(「菱花」指英蓮,英蓮被人販子拐賣多次,最後改名香菱,「雪」,指薛蟠)
元宵佳節後,士隱家會有滅頂之災即一場火災。
神仙如此清楚的點化,可惜士隱此時還不明白,說明機緣還未到。
接著書中敘述士隱的遭遇。
元宵佳節,士隱命佣人抱英蓮到街上看花燈,佣人上廁所,把英蓮放在一家門檻上坐著,回來後不見了英蓮,找了一夜,仍不見蹤影,嚇得不敢回家見主人,自己逃命去了。士隱派人四處尋找,音訊皆無,夫妻二人日夜啼哭,不到一個月,士隱就得了一場大病,接著妻子也思女成疾。
不料隔壁的葫蘆廟因炸果子進貢不小心失了火,火勢漫延,此處多用木壁,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火燄山一般,可憐甄家與廟只一牆之隔,早已燒成一片瓦礫。只有人逃出命來,士隱只得將田莊賣了,夫妻二人投奔岳丈家去。
岳丈是個勢利小人,見女婿狼狽而來,心中不樂,用士隱的錢半哄半賺買了些薄田朽屋給他。士隱讀書之人,不懂農事,勉強支持一、二年,越發窮困。丈人又不斷罵:「好吃懶做」、「沒用的東西」,士隱心中悔恨,再加失女之痛,失火驚嚇,急忿怨痛,已有積傷,暮年之人,貧病交攻。一日拄了拐棍到街前散心,忽然迎面來了一個跛腳道人,口內哼著歌,別人以為是瘋話,只有士隱聽得明白,原來是「好了歌」一聽此歌,士隱猛然大徹大悟,接著也續了一首詩,為「好了歌」作注。那跛道人拍手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隱便說一聲「走罷!」將褡褳搶了過來,背在身上,頭也不回,同道人飄然而去。
跛道人知道士隱的機緣已到,用「好了歌」點悟了他。文章開頭,士隱在夢中,神仙曾對他說「到時別忘了我們二人,方可跳出火坑」,士隱終於得道,永遠脫離了人間苦海。(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