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甚麼是正法弟子的放下生死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2年12月13日】1999年「7.20」之後,無數的學員為了證實大法先後走了出來。在迫害中,很多同修失去工作,一些學員被迫流離失所、失去了家庭,更有那麼多的大法弟子為了維護真理、喚醒眾生的覺醒遭受了嚴酷迫害,甚至付出了人身。在舊勢力所謂的考驗中,一批批的學員闖了過來。而且在舊勢力所製造的這一切現象中,常人的物質利益、邪惡的偽善、是生是死的抉擇都漸漸的越來越打動不了修煉人昇華的心,修煉人越來越徹底的在做到坦然不動。但也有極少數學員因為帶著人心學法而有誤解,把不怕死當成放下生死的標準,甚至在痛苦的魔難中認為既然生不如死,還不如以死解脫。有這樣想法的學員雖然為數極少,但是個人一旦出現問題,對大法弟子整體在世間證實法、講清真相卻會帶來消極的負作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以法理為基點理性地糾正並清除自己頭腦中的不符合正念的想法。

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我的思想中,我為自己和同修能夠從放下生死的考驗中闖過來而感到自豪,深深的體悟到闖關過後天地更加廣闊的坦蕩和美好。然而,對於亙古以來從未有過的正法修煉者來說,到底甚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放下生死呢?

在生死面前,常人通常是無助的、怕死的,死亡會給人們帶來無名的恐懼和黑暗,但是人世中的英雄已經能夠做到為了正義和他人的幸福,慷慨付出死的代價;常人中的懦弱者也會以死結束生的痛苦,卻不知反而會可悲地造下自殺的罪業。那麼修煉者是要超越常人的,標準就要更高。其實,不怕死容易做到,不怕生的魔難和明瞭死亡不是失去或者解脫才是看穿生死。

記得有一次和幾個同修在一起切磋過,我們都覺得我們死都不怕,我們還怕甚麼?一位學員說,修煉中我們在平時生活中的那些放不下的東西都要逐漸去放下,放下生死難就難在我們要徹底放下「生」時的那些執著的東西,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不怕死」,更不是常人英雄的敢於赴死。如果真的做到了,那麼當我們明明白白地面對折磨,承受痛苦時,我們同樣能達到坦然不動,不會想「既然生不如死、還不如去死」。這才是真正的放下生死。不僅如此,作為正法弟子來說,還有更高的要求,我們不但作為一個修煉人要放得下生死,還要在魔難中正法,正念清除邪惡、清除迫害,因為這才是我們來到人世的真正目的。放下生死不是說我們可以隨時死去,而是為了活得更堂堂正正,為了有更強大正念地活著證實大法、救度眾生。

有個大法弟子這樣對警察說:「活著我都不怕,我還怕甚麼死呢?」真的,在舊的生命、舊的神的眼裏,在這個三界內最骯髒的人間世界中活著才是最難的,才是最可怕的,死反而意味著解脫。當然,對於法輪大法修煉者來說,自殺和殺生一樣,都是絕對禁止的,因為那是對神的侮辱、對生命的蔑視和摧殘,而且會給師父帶來很大麻煩。──你在修煉中逐漸提高著境界,師父給你安排了通向圓滿和圓滿後美好的一切,突然你犯下殺生大罪,不但不能修了,你的生命和你的眾生將擺到哪裏去才合適呢?

說到解脫,我漸漸認識到,一個正法中更新的生命,擺脫了人的思想觀念而達到更新的生命,他無論在甚麼地方,在自己所處的境界裏都是「滿足」的──人也好,神也好,在他的眼裏都是生命,他都是慈悲、包容地去對待,沒有人間那種因社會地位尊卑貴賤而帶來的高抬低壓、重此輕彼。對他來說,活著的意義在哪裏都是一樣的,就是用自己所在境界中能夠擁有的全部慈悲、包容,用自己證悟的真善忍法理去為別人負責。那是完全超越自我、超越生死的,所以也就不會把換個地方(空間)當成解脫自己的方法,更不會為了一時脫離痛苦而傷害自己和他人。真善忍的善不但對他,也要對己,而這個善的標準是無私無我的,是法理從客觀上決定的。

如果修煉中有些一般的常人心那是有漏,需要逐漸修去,但如果不嚴肅對待不殺生的重大修煉原則並因此造成既成事實,那怎麼能還說自己是大法弟子呢?那不是幫助舊勢力破壞正法嗎?

《去掉最後的執著》中師父說:「如果一個修煉者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放下生死之念,邪惡一定是害怕的;如果所有的學員都能做到,邪惡就會自滅。」我體會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放下生死之念」意味著我們「生」時的任何執著都已蕩然無存,包括從正法的基點看清迫害的本質、在任何表面上嚴酷的環境中也能掌握主動去清除之,那是大法弟子圓滿的境界,是正法弟子在人間助師正法。師父在同一篇經文中告訴我們:「你們已經知道相生相剋的法理,沒有了怕,也就不存在叫你怕的因素了。不是強為,而是真正坦然放下而達到的。」如果我們真的信師信法,就能做到放下生死,不但不怕邪惡、不怕迫害,而且能用大法賦予我們的能力從更高的境界中堅定地正念清除它們。

其實很多正法弟子已經用自己的正念正行證實了,當我們真能做到正法要求的那麼純正時,想早點解脫或者承受不住的是邪惡而不是大法弟子!

(編註﹕陸南是大陸大法弟子和一海外大法弟子合作撰稿時所用筆名。)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