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生老病死與人的健康長壽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2年6月14日】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人體內細胞的衰老更新和人的壽命與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中,人體的細胞也在不斷更新。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細胞的死亡通常有二種形式,一種是因機械損傷或接觸有毒物質造成的細胞死亡;另一種則是細胞的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通常稱為細胞凋亡(apoptosis)(1)。

一般情況下,在多細胞生物體內,細胞凋亡和細胞的不斷更新對個體發育等正常生理現象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細胞凋亡失調時,細胞與細胞間的生長平衡會遭到破壞,從而給人帶來多種疾病。事實上,人體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多少與細胞凋亡的失控有關,常見的比如癌症,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心肌梗塞(heart attack)等等。

細胞凋亡與疾病間的緊密關係使得近年來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比如,今年六月份一期的《自然細胞生物學》( Nature Cell Biology)把細胞凋亡作為討論熱點,探索這一領域的新發現。

然而,儘管人們對細胞凋亡的機制似乎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但是從這一領域能夠對疾病防治有實際作用的技術卻寥寥無幾。比如,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死亡配體(Death Ligand)的分子--TNF(腫瘤壞死因子), 並對其醫學前途很看好。但由於它的功能的多樣性,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極大,所以在癌症病人臨床實驗的結果讓人大失所望(2)。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科學家們發現,儘管正常細胞很容易通過細胞凋亡而死亡,但癌症細胞卻因為細胞內信號傳遞紊亂,而導致腫瘤細胞不僅不會因細胞凋亡而死亡,而且使得它們在臨床上很難對付(1,3)。

原因在於一個細胞就像人有生老病死一樣,也有其生長、衰敗和消亡的過程。一個細胞由於各種原因,慢慢地積攢了種種不好的因素,它的走向衰亡也是一個自然規律。而對於腫瘤細胞來說,因為其細胞內、細胞間的種種相互作用已經紊亂、失調,如果硬要這個敗壞了複雜體系通過現有科學的方法去歸正過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真想解決這一問題,還得從其成因上入手。保持細胞內部與細胞間各種平衡關係不遭到破壞,整個個體的良性發展,才是出路所在。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認識到,人類疾病的形成有多種原因,比如環境,飲食,精神等等。據「中國健康衛生網」報導,長壽老人的確有一些健康的心理共性。在很多長壽老人的調查報告中,都非常重視健康的心理活動。例如,長壽老人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而且一般均有較高尚的道德情操,「仁者壽」是有一定道理的。較一般老年人相比,長壽老人的性格更溫和、恬靜、心胸開闊人際關係好(4)。「中國健康衛生網」報導中也指出生活環境是影響長壽的一個因素。一般地說,生活環境無污染、無噪音、空氣新鮮的綠色天地較為理想,氣溫變化不大,寒冷的環境較暑熱的地區好,陽光明媚,水流清清,有適宜的生活、居住條件及活動場所,良好的左鄰右舍,這樣的生活環境,長壽老人一定會多。

在研究疾病的成因與防治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古今中外的氣功修煉能使人增進身心健康,從而整體得到提高(5)。尤其是一些性命雙修的功法,煉功者一方面通過動作來打通體內的各種經脈和能量通道,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修煉中要求人要重德,講求與人為善,多替他人考慮,遇事忍讓。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在這種精神與物質的互相良性作用下,人體內部細胞各種平衡關係更趨於和諧。因為細胞的敗壞顯著降低,所以細胞的凋亡也明顯減少(6,7),從而會能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Igney, F. H. and Krammer, P. H. Death and anti-death: tumour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Nature Rev Cancer. 2: 277-88, 2002.
2.Daniel, P. T., Wieder, T., Sturm, I., and Schulze-Osthoff, K. The kiss of death: promises and failures of death receptors and ligands in cancer therapy, Leukemia. 15: 1022-32, 2001.
3.Tamm, I., Schriever, F., and Dorken, B. Apoptosis: implications of basic research for clinical oncology, Lancet Oncol. 2: 33-42, 2001.
4.https://www.health.org.cn/pophealth/doc/old.htm.
5.Cha, K. Y., Wirth, D. P., and Lobo, R. A. Does prayer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Report of a masked, randomized trial, J Reprod Med. 46: 781-7, 2001.
6.https://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3/22/13908.html.
7.https://www.pureinsight.org/sci/sci/eng/newscontent.asp?ID=14872.

(轉自「正見網」)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