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啟迪學生的正見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3年2月12日】自上小學起,我就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嚮往。老師被稱作辛勤的園丁,被讚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真不簡單。大學畢業後,我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園丁。站在講台上,面對台下一雙雙渴求的眼睛,我問自己:你配得上這不平凡的稱號嗎?你將把學生引向何方?

畢業一年後的冬天,我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93年健康博覽會,有幸聆聽師父講法。一個月後,我開始修煉法輪大法。在師父講法班的第十節課上,我向師父送交了自己的心得體會。記得在文章最後,我寫道:「師父,歡迎您到大學校園來講課。」

修煉法輪功以後,我對於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帶給我對人生樂觀積極的態度,同時,「真善忍」的法理能夠讓修煉者凡事向內找,於提高心性之中得到真正的平和。從修煉的角度再來審視我的職業,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法輪大法為我解開了那麼多的迷惑,他給人類帶來真正的科學。作為教師,我應該把如此寶貴的法理和修煉之路介紹給學生。真正負責的老師,不應該一味地重複前人留下的理論,大法弟子要把正的想法和純的知識帶給學生,這才是他們走向未來的保障。

學校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充滿活力的地方,但是這裏也同樣被現代社會的負面的影響所污染。我觀察到不少兒童或青少年放蕩不羈,沒有起碼的禮節,不關心他人的感受。他們隨波逐流,在無知中放縱著自己。有些高年級學生刻苦學習,積蓄知識和資本,為的是走上社會拼搏一番,獲取功名利祿。這個時候的他們,迷茫又躍躍欲試,甚至為自己定下了「不擇手段」的遊戲規則。我應該怎麼樣去引導這些孩子?怎麼樣把「真善忍」帶給他們呢?

在低年級的課上,我從孩子們的興趣入手。比如,在教他們學說動物名詞時,很多外國孩子都非常喜歡「龍」這個詞,他們很快就記住了發音。但是很多學生都問:「到底有沒有龍?」我回答說:「我沒有見過,但是我的朋友見到過。我認為它是存在的,因為中國人畫了很多龍的像。你們知道嗎?我們看不到的不一定就不存在。」這時,一個小女孩舉起手說:「對,我就是這樣想的。我相信上帝。」 在十月底,西方人過「萬聖節」。學校裏到處掛著鬼臉或骷髏,學生們穿著黑色衣服扮成鬼樣,高高興興地準備晚上鬧一場。我走進小學的班裏,順便提起這件事,我說:「你們這樣好看嗎?有點嚇人吶。為甚麼不穿些鮮豔的衣服?」有的孩子表示其實不喜歡可怕的鬼怪。

絕大多數學生來自富有的家庭,養成了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的品性。有時候孩子們之間起了爭執,或者有的孩子欺負別人,我都會在下課前把全班學生召集起來,評論一番。教育他們要說真話,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尊重家長和老師,等等。

針對高年級母語組的學生,需要一些程度深、有內涵的教材。到哪裏去找相關的輔助教材呢?我的目光投向了幾個著名的新興華文網站:「正見網」,「新生網」,「大紀元時報」。這些網站的文章涉及面廣且富有新意。有的凝重,有的清新,有的精闢,有的新穎,宛如一股清流,發人深思,又沁人心脾。沒有那樣多的慾望,沒有怨天尤人。健康,光明,不同凡響。我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幾個專題和必修教材,選取了一些補充文章。比如:在社會時事方面,有關「人類與環境」這個專題,我從「正見網」上找到幾篇對比古代和現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文章,附帶討論了現代的污染問題。在「個體與社會」專欄裏,我們探討「男女平等」,「婚姻和諧」的保障,我便選用了「正見網」的相關文章。在學習「海外華人」這個專題時,我正好看到了「大紀元時報」裏有一篇介紹加拿大的中國大陸移民的文章。我把它介紹給學生,大家非常感興趣,因為有的學生有意移民加國。研究現代散文時,我們學習徐志摩、朱自清的「山居」、「荷塘月色」等名篇。歸納時我提到:兩位作者都在文章中表達了對於自然純美境界的嚮往和對於人世紛爭的厭倦,也就是在提倡返樸歸真。在學習必修和補充文章時,我指導學生摘列出不同文章中對於同一題目的相同或不同的論點,加以分析,並談談自己的見解。在最後進行課堂總結時,我經常會告訴學生要保持開放的思想,不要以為古代的就是落後的、現代的就是先進的、沒有看見過的一定不存在或不可能,等等。結合反思追求物質生活的散文,我提出:追名逐利似乎是人生正常的目標,但隨之而來的苦惱卻難以排遣。欲壑難填,不擇手段,自私自利不會給自己帶來幸福。

在備課過程中,我也漸漸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漢語的深邃與奧妙也常令自己稱嘆。相當一部份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目的是為了將來經商時有語言上的便利。對於這點,我表示理解,不過同時我也啟發他們:別忘了中華古老的文化。憑藉著一個個方塊字走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不好嗎?

課堂是我的工作和修煉場所。我應該時刻體現大法弟子的風貌,並利用好這個傳播正見的途徑。幾年來的實踐,我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結合著每個學生的特點,期望能夠在他們的心中撒下正見的種子,為他們帶來美好的明天。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