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修煉中的三種人心的表現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4年8月10日】最近發現一些修煉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寫出來與大家切磋,僅個人層次所談,不妥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表現之一:拿甲同修與乙同修相比。

比學比修,是自己看到別人哪方面做的好,自己督促自己精進,是向內修的;而拿兩個其他修煉人相比是向外的,已經是錯誤的了,而且修煉人之間是無法這樣相比較的,甲這方面修得好一些,那方面差一些,乙那方面修得好一些,這方面又差一些,基礎不同,來源不同,修煉的路不同,去執著心的狀態不同……你說怎麼比?而且這種拿此人長比彼人短的行為其實是對同修的不尊重、不能包容別人,是對修煉的不嚴肅,不但自己的心被別人的好和不好帶動著,而且也很容易往起勾學員的執著心,如不平衡心、妒嫉心、攀比心……,製造了這個讓同修之間產生隔閡與矛盾的機會,使我們的環境變得像常人的環境一樣複雜,勾心鬥角(當然聽到這些話的同修也不是偶然讓他聽到的,也可能在看他是怎麼對待的,如果他心性修得紮實,這些話根本就不會對他起作用,如果他心性不紮實,那就不好說了)。如果在個人修煉時期,這倒是一個提高心性的好機會,但是現在是正法時期,特別是在救度眾生的關鍵時刻,正是需要大法弟子相互配合好,所以儘量不要人為的加重環境的複雜使學員之間產生內耗。當然是有精進和不精進的,但我們應該本著為法負責、為同修負責的基點上,善意的告訴乙同修他的不足之處,而不應該背後評論別人,這樣對正法起不到甚麼好作用。

表現之二:對自己認為修得好的同修非常羨慕,大加誇讚。

為甚麼那麼羨慕別人?對別人讚不絕口?甚麼事情做得過頭了,肯定是有執著。仔細分析分析自己的念頭,再朝心裏挖挖,就會找到根兒了。之所以羨慕別人,是因為自己沒有達到的目標別人達到了,其實在很多層次上都存在這個問題。當一個常人執著金錢時,一天聽說他的老同學賺了很多錢,他肯定非常羨慕;當一個修煉人有安逸心時,那麼他就很羨慕國外弟子的寬鬆環境;當一個修煉人對自身的提高很執著時,他就非常羨慕他認為心性高的學員……其實羨慕之心就是有求之心和對自我的執著,基點是為私的。

如果學員們太過於羨慕或誇讚某個弟子的哪方面哪方面做得好時,就形成了強大的執著(當然,不是說不可以交流同修做得好的事蹟,交流的目地是為了使大家比學比修,在法上共同提高,更好做好三件事為目地的,可不是讓大家形成對某個學員做得好的執著的,可不是給大家樹立榜樣的)。執著於別人做得好的這些學員,不但自己是在用人心對待修煉,而且營造了一個讓這些做得好的同修心性掉下來的環境,「你也會害他的,他會生出來歡喜心,最後自己甚麼東西都失去了,關掉了,最後掉下去了。」(《轉法輪》─顯示心理)對於這一點,我自身也深有體會。有一段時期,接觸的同修經常誇讚我某個方面的心性修得不錯,時間一長,我就有些沾沾自喜了,產生了歡喜心、顯示心,特別是在那個最喜歡誇讚我的同修面前,我總是下意識的顯示出非常精進、心態很高的樣子,而且我對自己的名也開始看重了,不自覺的就開始維護起自己的名聲了(站在我個人心性修煉的角度上來講,這主要是針對我自己的執著心來的,所以我常對照法找自己,能及時發現問題,才不致於被執著心帶動而掉下去)。

大家想一想,這些修煉人中的這麼多執著一旦被舊勢力抓住藉口時,那迫害真是無情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從99年7.20到現在,每個地區因為這方面的執著被舊勢力鑽了多少空子,自己心目中的「榜樣」、「精英」形像被打碎了多少!我們不能夠再不嚴肅的對待這些問題了,否則我們真是不珍惜我們過去走過的路啊!

表現之三:很喜歡談論、打聽或猜測某件事是誰做的誰做的。

如果在兩年前,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學員中,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時大家都不成熟,很執著於誰誰幹了甚麼,幹了多少,甚麼甚麼事是誰誰做的……要是現在有人還在對此津津樂道,就有點不應該了。因為隨著大家不斷在法上的提高,不斷的本性的回歸,大家真的都成熟了,由當初的小學生已經變成大學生了,不應該再想這些幼稚的問題了。試想:如果一個人有一天對別人說:「×××今天吃了飯啦!」可能人們都覺得這個人有點不正常,因為人吃飯是理所應當的,是生命的本能,有甚麼可大驚小怪的,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的事。這也就像我們大法弟子現在做的講清真象、救度眾生的事一樣,這就是一個大法弟子的職責,一個神的本性、本能,你不叫他做他要難受的,就像你不叫人吃飯人會餓死的,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去做,沒甚麼稀罕的。這是站在神的本性的角度上來講。要是站在大法的角度上來講,只有把自己擺在法中,把自己當做大法中的一個粒子時,才會覺得自己所做的證實法、救度眾生的事是理所應當的,是本份;只有把自己擺在法之外,才會覺得自己是在為法付出,才會很在意自己做了甚麼,付出了多少,別人都做了甚麼,付出了多少,去算計這個了。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