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智慧 科學初獲答案

——精神信仰與關心他人增智慧 人生磨難從得到幫助中受益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5年1月8日】智慧是甚麼?在西方一般有兩個定義,一稱作「現實智慧」,指日常生活的能力,會適應環境等(Smart, Clever);另一定義則較抽象,認為智慧(Wise)的人不限於個人的生活,而能洞悉人類整體的深遠意義。這有些像我們中國人所謂,生活中的精明和聰敏與能參禪悟道的明慧之分。

在近十年中,很多西方心理學家試圖探索智慧的各個層面,希望能發現智慧與精神信仰(Spirituality)、性別、文化、甚至童年經歷的關係。據《紐約郵報》報導,在去年夏天於火奴魯魯舉行的美國心理協會會議上,全美各地的心理學家公布了這些方面的研究。

現代科學顯然還無法測量參禪悟道的智慧,因此科學家們的研究只能偏重於可定衡量指標的「現實智慧」,無論如何,這些研究是向精神領域更進一步。

* 精神信仰帶來智慧

戴維斯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凱莉(Linda Kelly)的一系列研究顯示,人們普遍認為有智慧的人物都是精神領袖,如教皇、馬丁.路德.金、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等。


西方人普遍認為有智慧的人物都是精神領袖,如教皇、馬丁.路德.金等。圖為中國的「聖人」孔夫子(Getty Images)

凱莉說,目前很少有精神與智慧關係的研究。精神信仰又與宗教是不同的,精神信仰的人是有自己真理標準的探索者(Seekers),他們不為某一種與上帝、自然、或其他超自然力量有關聯的宗教傳統所束縛;而宗教人士則被認為是「居住者」(Dwellers),他們限於既有的宗教形式,並是與其思想相同的人們組成的團體的一部份。

對1000位年齡23到74歲不等的戴維斯加州大學畢業生的一項調查,發現其「現實智慧」與自覺對其生活的控制自如程度最有關係,其次是採取積極的行動、年齡的增長與精神信仰,而與是否參加宗教儀式無關。

* 女性關心他人超越自我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是一種不拘於自我而能更關注他人甚而整個人類的能力,這種能力一直被認為與智慧有關。

舊金山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寧斯(Patricia Jennings)及同事,調查了1100位男性與女性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73歲與69歲,他們需要回答與自己10年前的生活相比,是否感到「更傾向靜思」,抑或「生活更缺乏意義」,對前者的肯定答案更具自我超越的能力,後者則是疏離或者異化(alienation)的表現。

結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具自我超越的能力。一些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女性更能以他人為重。

* 幫助使人生磨難具積極意義

人生無常,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時候磨難可能是好事,可以增長人自我超越的能力,也就是增長智慧。

夏威夷大學的心理學家閻卡若(Loriena Yancura)說,我們一直將童年的痛苦經歷成年後的問題聯繫在一起,但是有許多人在生活的任何階段經歷災難後,反而生活態度變得健康積極,是甚麼因素造成了這一現象呢?

閻卡若及同事研究了600位57到96歲的老人的童年經歷、健康狀況、貧困程度、婚姻家庭等情況,並調查他們是否能得到親人、朋友、老師等的情感幫助。結果顯示,人隨年齡增長趨向於變得疏離,但友好的情感幫助可以使他們變得更加自我超越。

童年的痛苦經歷如能得到及時的幫助,不會對智慧的成長有任何影響,積極的幫助本身反而會使人受益一生。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