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實大法,收救我們的眾生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5年12月13日】我是一名普通醫生,在嚴酷的迫害下,我走過彎路。2003年6月,也就是我剛歸正的時候,由於怕心重,正念不足,向科室同事講真象過程中,被科主任舉報到610辦公室。幸好同修們與我及時切磋,幫我樹立正念,同修共同發正念,才否定了舊勢力的迫害。不久,行惡的科主任和慫恿其惡行的醫院院長因嚴重醫療事故而遭了惡報,相繼被免職。

通過精進實修,我逐漸的跟上了正法進程,幸有恩師的慈悲我才能走到今天。我無法用語言表達對師父的感激,唯有堅定正念,精進實修,紮紮實實的走正走好今後的路。今天,我願把我講真象、勸三退的做法,與同修們交流,不足之處請同修指正。

作為一名大法弟子,學法後由於工作認真、負責,拒收病人禮品、紅包等而被許多人所熟悉,我工作中的表現為許多領導和同事所認可。即使在99年7.20後,所在醫院因我多次進京上訪而剋扣我的工資的時候,還是有一些醫院以高工資聘我。幾年來有多位領導想推薦我出任科主任,但同時又暗示我放棄修煉,或至少不講真象,都被我拒絕。我一如既往,利用病人找我看病的機會,不失時機的講真象、勸三退。看了師父的經文《快講》,我覺得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責任重大。

師父在《2005年曼哈頓國際法會講法》中講:「在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為了證實法,可以利用常人社會的任何形式為正法提供方便,就是這樣也只是根據救眾生的需要而選擇的用,因為三界內的一切都是為正法而成的。面對著要救度的眾生,怎麼樣能夠使生命得救才是關鍵。」

我把自己平時遇到的人,都看成有緣人。講真象前,我先發出一個強大的正念,清除這個人背後的黑手亂鬼及共產邪靈。普通百姓比較容易,而領導幹部、知識份子,特別是政府、公檢法等部門的人受矇蔽深,又自感地位高,不容易聽到真象。我便利用同學、朋友、醫患的特殊關係等有利機會,不失時機的講真象。從疾病的起因、醫學上解釋不了的現象,到天災人禍、預言警示;從古人的高尚道德,到現代人的道德淪喪;從共產邪黨的腐敗,到歷次運動中共產邪黨充當的角色,使人們逐漸明白共產邪黨的邪惡。談天要滅中共,凡是加入過它組織的人都被打上獸的印記,明白真象後都可以退出邪惡組織抹去印記,不給共產邪黨當替罪羊,可用化名、筆名、小名退出,沒有一點兒危險,卻可以在人類的淘汰中保平安。這樣,明白真象的人不但自己退出,還代家人一同退出。我還告訴他們,一定要讓退出的人明白退黨保平安的道理。

我有一位朋友,是領導幹部,99年7月20日以前,曾經走馬觀花的看過一遍《轉法輪》。鎮壓開始後,我一次次進京上訪,堅修真善忍,她深知共產黨卑鄙,反覆勸我在家煉,別吃眼前虧。我不放過每次和她接觸的機會,終於使她明白了真象。在官場的勾心鬥角中,她過得很不容易,加上身體有病,看到大法中那麼多奇蹟,決定開始修煉,結果一個月症狀消失。於是,她也開始在親朋好友中講真象。一次,市裏制定文件向領導們徵求意見,其中有一條:煉法輪功的一票否決,她智慧的建議將這條取消了。過節期間,有關部門給市領導每人一個紅包,她無法退掉,便將其做真象資料救眾生。

有一次,我帶她到樓道裏發真象資料,剛要插,門開了,出來一位中學校長,一看市領導到她家門口了,忙問:「某某領導,這是找……」,她智慧的說:「我找×××,是不是走錯門了?」

我有一位同學,在法院工作,有一次找我看病,我藉此給他講真象。他說知道法輪功好,2004年,他去美國學習3個月,聽到過很多真象。我便把《九評》、大法真象光盤送給他,他欣然接受,並提醒我注意安全。後來見到他妻子,告訴她真象後,她說知道大法好,但拒絕三退。因為我和這位同學的另一位親屬關係不錯,在一次聚會時我給他這位親屬講真象,她完全明白了,於是全家人全退了。後來她告訴我,在她告訴我這位同學時,我同學說:天災人禍來的時候,人都不知在不在了,共產黨早就沒有了,既然能保平安,那就退了吧。

我有一位親屬,一向反對大法,我講真象他總反對。由於他是長輩中唯一在外面工作的人,自恃有一些見識,加上親戚們都捧他,認為他是人中的好人。我親戚中有20多位大法弟子,誰講他都不聽,且經常拿「文化大革命」做比方,認為共產黨對法輪功很寬大。我告訴親戚們,「文革」期間他作為紅衛兵打擊老幹部,平反時,他嚇破了膽。今天他又站在惡黨的立場上,打擊按真善忍做好人的人,這是真正的壞人。其妻子、兒子都是黨員,在一次聚餐時,我給其妻子講預言、海嘯、勸三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其妻明白後,三退了。

在勸三退的過程中,我有時候打這樣一個比方,如果我去火中救人,他跟我跑能得救;如果不跟我跑,我拉他,能拉出來也行;實在拉不出來,我將其抱出來,只要他不拒絕,也能救了他。

師父的《越最後越精進》發表後,我感到時間的緊迫,因為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沒了解真象,我決心走好師父給我安排的正法之路,真正做到越最後越精進,更多的收救我的眾生。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