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法小弟子努力做到「先他後我」的修煉故事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5年2月16日】在級任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成為法輪大法小弟子,修煉後我們的身心受益很多,現在分享一些我們做到「先他後我」的小故事。

小弟子A:先他後我

要使自己的道德提升,白色物質(德)增多,要如何做呢?「凡事先他後我」就是好方法。意思就是──甚麼事情都先禮讓給他人,先給他人方便,最後才輪到我,也可說是:凡事站在對方立場來著想。

以下就是關於先他後我的例子:

有幾次,我和弟弟同時想閱讀同一本書,原本我是想先下手為強──快速的從書架上拿走,但是馬上有個聲音說:「先讓弟弟閱讀吧!」當時,善與惡正在拔河,我猶豫了,不知如何是好,到最後我做了決定由弟弟先閱讀,而我則先挑別本書來看,然後再互相交換心得,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還有一次,恰巧我和弟弟倆要查資料,需要用電腦上網查詢,可是家裏只有一台電腦,這…這該怎麼辦呢?這次我依照法理先讓弟弟使用電腦,而且他通常會查得比較快,而我就比較追求完美,也就是資料豐富完整,所以我們便以非常和平的方式,作為這件事的結束!

凡事以先他後我的方式來處理,就不會發生紛爭這類的事,因為人人都心存善念,時時刻刻都會替別人設想,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並且以法輪大法的法理對照人的所作所為,相信這個社會一定更祥和安樂,或許因人們依照法理行事,而沒有警察了呢!人人都管理好自己,還要警察管嗎?

小弟子B:凡事都要先他後我

我的老師在五年級時教我們全班做事都要依循宇宙「真、善、忍」的法理,做到「先他後我」,一開始我們有些同學不是非常了解個中涵義,後來我的班級導師就慢慢的解釋給我們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先想到別人、替別人著想,也要禮讓別人。

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有人跟我同時要借一本書,結果我不讓他,後來我才想到,我沒過關、沒做到先他後我,所以我就趕快把書放開,然後先讓他看。

還有在家時,我會跟妹妹搶遙控器,結果我搶到了,我雖然有意識到要「先他後我」,可是都太慢了,後來想想這些行為都是不對的,以後更要認真學法,橫心消業,去掉我不好的心,做到法的要求。

今天在學校的午餐有大家喜歡喝的珍珠奶茶,很多人都搶著喝,結果我就讓他們先使用,嘿嘿!我終於做到了先他後我,心性也提高了,哇!這種感覺真是好呀!

從五年級到六年級都是陳老師教我認識大法、學習大法,也使我的心性提高了很多。前面我寫的都是提升心性、過關的經過,有了這麼多事,使我的心越純淨、增加了許多的白色物質(德)、去除了許多的黑色物質(業力)、把我不好的心慢慢的洗成了無污染的心了,能有這些成果都是法輪大法、李洪志老師所賜給我的。

學法真是好,以後我一定要使更多人讀到《轉法輪》這本偉大的書。

小弟子C:做到先他後我是這麼美妙!

做事都要先他後我,才不會引起爭執。在社會上大家都沒有先他後我,而引起爭執,而在那裏爭爭鬥鬥,大家都沒想過讓給別人又不會怎樣,而把爭鬥當作福,把社會變的不祥和,如果大家都先他後我,社會就會變好,所以大家都要先他後我,社會才會變好。

有一天,我在堂妹家,我爸、媽買了奶茶給我,後來要回家了,堂妹他們也要喝奶茶,當時我不想給他們,可是爸、媽要我給他們,所以我就很不甘願的給他們,當時沒有做到先他後我。

有一次我在吃東西,看到堂妹在旁邊,她說她要吃,當時我有想到先他後我的法理,就分給她,她拿到就高興的走了。看見她高興的樣子,不由覺得溫馨無比,原來真正做到先他後我,是這麼美妙!

在你跟別人鬥時,就沒做到先他後我,而你搶了別人的東西,你就給別人德了,我們要多為別人想,就會提高心性,經過這件事後,我領悟到,先他後我的法理,竟是這麼美好。

小弟子D:先他後我在生活中實踐

「先他後我」是對大法弟子的要求,教我們許許多多做人處世和待人接物的道理。不管在哪裏,都要把「先他後我」這句法理,和其他的法理確實的實修在生活中。

有一次,我們全家人一起出去玩,有爸爸、媽媽、哥哥、弟弟還有我。我們全家到宜蘭的冬山河去玩,我們在游泳池裏玩水,媽媽就去買了一瓶冰冰涼涼的可樂,我和弟弟吵了起來,忽然我想到了先他後我這一句法理,我就讓給弟弟喝了,媽媽一看到這個情形之後,馬上又去買一瓶可樂給我喝,還說我很乖。

沒學法以前,有時候我和哥哥,弟弟任何人都一樣,常常會跟他們爭東西,有時候會爭到手,也有時我和弟弟沒爭到,反而給最慢回來的哥哥搶走了,這個情形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自從學法、煉功後,知道「先他後我」的法理,才懂得和別人和樂相處。

小弟子E:努力達到「先他後我」

「先他後我」是凡事先要想到對方,然後再想到自己。因為姐姐要用電腦我沒讓給她用,自己還硬要用,我這麼自私我認為我沒有做到「先他後我」也沒有向內找,還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我雖然還沒有做到先他後我,但是我堅持的學法,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