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也談使用計算機的痕跡問題」一文的討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8月18日】
  • 對「也談使用計算機的痕跡問題」一文的討論

  • 「winxp系統下系統還原能顯示最近打開的文檔」的更好解決辦法

  • 對「也談使用計算機的痕跡問題」一文的補充說明

    近日,筆者閱讀了明慧網2005年7月30日的文章:「也談使用計算機的痕跡問題」,覺得有幾個問題需要補充說明一下:

    1.關於硬盤數據恢復技術

    據原文表述,「能夠真正刪除文件而不被恢復的軟件,幾乎沒有見到」,其實不然,據我知道有一個軟件就能達到真正刪除數據而不被恢復,就是「Eraser 5.7 文件擦除軟件」,具體使用方法明慧網在2005年4月18日:「Eraser 5.7 文件擦除軟件使用方法簡介 [安全上網] 」一文中已有介紹,文章網址為:https://minghui.org/mh/articles/2005/4/18/99651.html

    請同修們用文章推薦的配置選項使用Eraser 5.7,就是使用「③ U.S. DoD 5220.22-M(8-306. /E) 3次」的選項,並要注意將對話框下邊的「Overwrite:Cluster Tip Area,File Names,Alternate Data Streams」三個選項也全部選中,以此方式進行刪除文件和目錄操作,即可到達安全性和刪除速度的平衡。

    經筆者測試,採用上述的選項,用Eraser 5.7 刪除文件或目錄,用FinalData 企業版V2.0.1.1028 和數據恢復大師 EasyRecovery Professional 6.10都無法恢復刪除的文件和目錄。但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中文文件名和目錄名,使用Eraser 5.7刪除後,雖然這兩個數據恢復工具都無法恢復(文件的大小顯示為0,恢復後也都是空文件),但卻能夠看到刪除前的完整文件名和目錄名。而英文文件和目錄名,使用Eraser 5.7刪除後,用FinalData 企業版V2.0.1.1028 和數據恢復大師 EasyRecovery Professional 6.10恢復時根本看不到原來的文件名,看到的只是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文件名和目錄名,且同中文文件一樣無法恢復。因此建議同修們,一定不要使用中文來命名文件和目錄,敏感文件和目錄全部使用英文字母來命名,這樣使用Eraser 5.7刪除後就不留任何痕跡。

    只要對任何敏感文件,都使用Eraser 5.7進行刪除,就無需靠「整理磁盤碎片程序」來擦除刪除文件,「整理磁盤碎片程序」非常費時,且不能保證完全擦除。

    Eraser 5.7是完全自由的免費軟件,下載安裝後可直接使用,無需註冊和付費,官方網站下載地址為:https://download.sourceforge.net/eraser/Eraser57Setup.zip

    2. 「也談使用計算機的痕跡問題」一文還有另一處認識誤區:「通過移動文件的方法不會在源盤上留下可被恢復的數據」。

    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移動文件本質上等於「先拷貝文件到目標位置後,然後在原位置刪除源文件」,在不同驅動器間移動文件後,源盤上被移走的文件可完全恢復。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拷貝文件到目標處,然後在文件的原位置使用Eraser 5.7將文件刪除。

    3. 對系統盤進行擦除未用空間操作的問題

    「Eraser 5.7 文件擦除軟件使用方法簡介 [安全上網] 」一文不建議在系統盤(安裝操作系統的磁盤分區)使用Eraser 5.7進行擦除未用空間。但筆者在系統盤進行擦除未用空間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雖然有部份文件擦除失敗,但仍可擦除大部份未用空間。也沒有出現破壞系統配置的情況,筆者系統是Windows XP SP2。

    大陸弟子 2005-8-13


    「winxp系統下系統還原能顯示最近打開的文檔」的更好解決辦法

    答:可以用無影無蹤的「安全設置」中的設置「禁止我的最近文檔功能」來禁止Windows記錄最近打開的文檔。

    一台電腦兩個系統(掛兩塊硬盤),現在大陸有不少同修家裏有電腦的,可是家裏又有常人很不方便,用一台電腦掛兩塊硬盤很方便的,筆者以用過幾個月一直很正常,首先選擇好一點的硬盤(希捷)牌的二手的也行最好40G以上,電腦蓋打開,硬盤電源線紅色斷開用兩個電源開關控制,安裝系統時用一塊硬盤另一塊硬盤斷開,兩個系統完成後,用開關找到自己的系統。(845主板按F1進入系統)有時顯示器跳,調一調顯示器就行。(原理,斷開一塊硬盤,另一塊硬盤打開)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