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IP4000連供的改裝;解決噴墨打印機堵頭的經驗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5年9月8日】

  • 佳能IP3000與IP4000的對比

  • Canon IP4000連供的改裝

  • 解決噴墨打印機堵頭的一點經驗

  • 「三星一體機漏粉,鼓兩端積有碳粉,頁面黑道」的回覆

  • 使用食用色素打字不褪色

  • 處理印廢的真象資料的一種方法

  • 佳能IP3000與IP4000的對比

    佳能ip3000是四個墨盒,ip4000是五個墨盒,IP3000在快速打印時打印出來的文檔或圖片,要比IP4000要淡得多,這是很明顯的,如果用格之格墨水打小冊子,IP3000如果把速度調到4(速度有12345,1最慢,3為標準,5最快,每一種速度都有明顯的差別)還要把濃度調到最大,打印出來的質量還沒有IP4000不調濃度的質量,主要是小冊子的圖片,差別是很明顯的。IP4000出墨要比IP3000大,IP3000打週刊可以打4,而IP4000就能打5,所以對於量大與時間少的地方,IP4000要比IP3000更合適。IP3000更適闔家庭。


    Canon IP4000連供的改裝

    目前市面上不容易買到Canon IP4000和IP3000的連續供墨系統,但能買到Canon i560的連供,只要稍加改裝,就能使Canon IP4000輕鬆的用上連續供墨系統,效果和Canon i560一樣理想。

    Canon IP4000和Canon i560之間墨盒的差別僅在於Canon IP4000多一個黑色的小墨盒,其餘四個墨盒一模一樣,如果不理會那個黑色的小墨盒(因為黑色的小墨盒是照片墨盒,墨水消耗極慢,可以單獨手工注墨,如果不怕麻煩也可以自己找一個大小高度和墨倉相近的塑料瓶,在其底部鑽孔,用一段塑料軟管穿入孔中,軟管穿入瓶中不宜過深,剛剛穿入瓶中為好,然後用哥倆好膠粘好,塑料管要選耐磨的軟管比較好。

    大概佳能公司為防止用戶使用連供,在後來幾款新的噴墨打印機的外觀設計等都做了一番手腳,讓墨盒和外蓋的距離很小,以前有人提到用輸液管作為供墨管,在不破壞打印機外觀的情況下恐怕很難。我目前暫沒改裝那個小墨盒。)幾乎可以直接將i560的連供安在IP4000上立即使用,只是墨倉的高度要調整,要用平整的東西墊高大概3釐米(我用的是BPI牌子的連供,也可能不同牌子的連供在高度上會有出入,自己觀察總結經驗吧)。

    最好卸下打印機的上蓋,只要輕輕朝左或朝右用一點點力,就可卸下外蓋的一端,接下來另一端更好卸下。在打印機上蓋的右側呈三角錐的塑料下有一個塑料按鈕,打印機的蓋子放下來,三角塑料錐正好按在按鈕上,打印機處於「準備就緒」狀態,如果揭開蓋子,就要用一個帶突起的長條帶一定重量的東西壓在上面,突起部份按住塑料按鈕,然後用透明膠將長條物固定好,機身前方有一個塑料內蓋,也用透明膠將其固定好,以免墨盒運動過程中供墨管碰到內蓋,使打印停止。

    最後就是供墨管的繞向有一定的技巧,我試了很多次,最後發現從機器的後部走管線比較好,使墨車不容易軋到管線,管線伸出長度要根據墨車在機身內運動範圍而定,有一個竅門,就是在開機「準備就緒」狀態下,拔掉打印機電源線,這樣就可以自如的推動墨車在軌道上運動,估量出管線的長度,管線伸出長度只要能使墨車運動到軌道的最左邊和最右邊就行了,不要過長,否則墨車容易軋到管線,過短影響墨車的運動,用透明膠固定好管線即可。

    同理,Canon IP3000的改裝就更容易,如果IP3000和IP4000的機身高度一樣的話,同樣墊高供墨倉3釐米,只要揭開上蓋,用帶重量的條狀物按住水平面右側的按鈕,用透明膠固定好,同時固定好前方內蓋,剩下的只需將i560的供墨系統直接用在IP3000上。

    連供漏空氣現象,我觀察到是因為墨盒上部印有產品型號的塑料紙被墨水浸泡之後失去粘性,其下有小孔若干導致漏氣。

    處理辦法是刮乾淨上面的紙,用衛生紙巾擦乾淨表面,塗上哥倆好膠,整個表面都要塗上膠,因為不單是圓孔要封上,呈「回」字型的凹痕內有小縫也要封好,待其幹後,將墨盒翻過來使出墨口(與打印機噴頭接觸的地方)朝上,降低墨盒的高度,如果密封沒問題的話,就可看見墨倉中的墨水源源不斷的流進墨盒內,出墨口不斷的有帶氣泡的墨水湧出,用一個瓶子接住,下次可以利用。看到墨盒內墨水注滿後,提高墨盒,擦乾淨出墨口的墨水,迅速裝入墨車上即可。

    供墨管裂口漏氣的處理方法大致相同,只要把住一點,也就是除了連供的墨水倉注墨孔在打印時必須揭開蓋子,整個從墨管到墨盒是完全密封無漏的,如果供墨管斷線使墨倉中墨水無法輸入墨盒,清洗幾次噴頭也無法解決,就要考慮可能是連供的某一個或幾個地方漏氣,找到漏堵上一般就可正常使用了。

    一點淺見,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幫助。

    有哪位同修會修i560的進紙組件,請將寶貴經驗發到網上。


    解決噴墨打印機堵頭的一點經驗

    我現在解決打印機堵頭的方法是:休息,關掉機器讓其休息幾個小時,再開機就好了,也不用清洗。休息時間隨打印機的辛苦成度而定。因為打印機是有負荷量的(即每月打印的頁數),而我們手中的打印機往往都是超負荷的工作。而且長時間使用,有一個散熱的問題,溫度過高也會影響其性能的。

    我用過很多噴墨打印機,利盟、愛普生、佳能都用過。發現一個現象:新機器不堵頭,不管用甚麼墨都不堵。加過兩三次墨以後才會開始出現問題。以前堵頭了就是使用各種清洗方法,開始效果好,隨著打印機使用時間的加長,效果就差一些。在網上有同修講過堵頭有時不是真堵,而是有氣、或者是程序上的問題。我很贊同這種看法。因為有時的堵頭無論怎樣清洗都不管用,用噴嘴檢查正常,但是一打印就堵頭。

    我現在也用的是佳能IP4000,很好使。前幾天也是堵頭了,無論如何也清洗不出來,我就把打打印頭取了出來,用手擦了擦濾網(黃銅質感,非常緻密)表面,堵頭就好了。你也可以嘗試一下。


    「三星一體機漏粉,鼓兩端積有碳粉,頁面黑道」的回覆

    答明慧2005年8月6日「三星一體機漏粉,鼓兩端積有碳粉,頁面黑道」問題。

    1. 如不想打開硒鼓全部清理,用一小塊透明膠條,比漏粉寬一點,直接在鼓殼上粘住即可(中間挨感光輥部份要在膠條上粘一塊薄塑料或薄紙,以防拐住)。這樣等於簡單接住了漏粉,也可堅持一段時間。

    2. 打開硒鼓全面清理。在輸出輥(挨粉倉外第一根輥,我把它叫輸出輥)的兩端軸下面有兩塊貼在軸托上的軟海綿,因為時間長被壓凹進去了,薄了就起不到密封作用了,粉從這裏漏出來,而且串到兩側小齒輪倉裏去了。

    辦法:找兩小塊絲軟布1.5×3.5釐米,捲成直徑約0.3釐米,高1.5釐米的小布筒,布邊用0.25釐米寬雙面膠紙粘住,使其不鬆開,將雙面膠紙面扯掉,再與軸托上海綿(注意必須擦乾淨,否則粘不住)粘住即可(用這一辦法已換粉無數次,和新鼓一樣)。然後裝輸出輥、感光輥、鼓兩側邊殼,用手轉動感光輥試試,布筒不動即已成功。

    近來想如果能找到與鼓密度一樣的海綿(從廢鼓上剪一小塊也可),用101膠直接粘上可能效果更好,但還未實踐。


    使用食用色素打字不褪色

    看到明慧一篇介紹用食用色素代替噴墨打印機墨水的文章,我們這裏也照同修方法調了幾瓶。我們使用的打印機是HP3748和愛普生C65.後來發現印的字遇到汗手或水就要掉色。看了8月24日同修寫增加濃度試試,我們試過濃度增加了一樣要掉色。

    買的墨水不掉色,要是把買的墨水加入食用色素墨水中是甚麼樣呢?我把黑色(西通牌珠海市洲通電子耗材廠生產)25ML按大約10:1的比例加入食用色素墨水中。這樣混合後的墨水在HP3748上做試驗,發現打出的資料不掉色。我做了一個試驗,把用食用色素墨水和混合後的墨水打出的廢品放在水裏泡,過了一段時間後,用食用色素墨水打的字在紙幾乎看不到痕跡,而混合後的墨水打的字在水中泡過後,仍然清晰可見。

    彩色也混過,不過沒有按上述的比例。

    有一個缺點,必須每天使用,不然會堵噴頭。我使用的HP3748墨盒該清零了,卻沒有找到清零的方法。等看到明慧介紹的清零方法時,已經有幾天沒有打了。清了零發現打不出來了。我按照功友介紹的用溫水泡噴頭,黑色墨盒泡後恢復正常,而且又加過兩次混合墨水正常使用。彩色墨盒用溫水泡過後紅色始終打不出了,只好買了一個彩色墨盒,不過我還是想用這種混合墨水,原裝彩色墨盒墨水已經用完了,又加了食用色素墨水。以後準備用混合彩色墨水,再試一試每天打是不是就不堵了呢?

    在愛普生C65也試過,愛普生C65是改成了連供墨水,當時加食用色素墨水時外墨盒裏還有墨水,沒有注意比例,同樣是遇到清零的問題耽誤了幾天,等清了零,完全打不出來了,只好送出去修了。

    總的說在HP3748上用混合後的墨水要順利的多,而且堵噴頭後可以自己解決。愛普生C65堵噴頭後就不知怎麼辦。

    為甚麼停幾天就打不出來?這樣混合墨水行不行?請同修發表高見。


    處理印廢的真象資料的一種方法

    由於被邪惡因素鑽了空子而印廢的真象資料在處理時都是採用在室內燃燒的方法,但往往會產生大量的煙霧而引起常人的注意和懷疑。介紹一種燃燒方法,希望對做資料的同修有所幫助。將少量需處理的真象資料放在一個銅盆裏燃燒,銅盆置於煤氣爐上,打開抽油煙機風扇,將煙霧抽掉,同時發正念排除干擾。注意用此法處理的資料一次不能過多,分批處理,最好是在鄰居做飯時或外面下雨時進行。當然在做資料時時刻保持正念,多給機器讀讀法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種方便的辦法是使用碎紙機,它可以把紙張文件切割成無數小條,也很安全。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