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打坐中見一景象:一朵金燦燦的大蓮花盤在我的眼前慢慢的旋轉,中間的蓮花台又大又寬敞,金蓮花高度與我盤坐著一般高度,在我面前旋著,彷彿伸手可及,狀似等著我入坐。旋了一會兒,在即將飛離的剎那,忽見自己盤坐在蓮花台上,背後還站著一個小小孩,雙眼微閉,貌像莊嚴,似小童子般立於我的背後,是四歲的么女─晏兒。
晏兒是媽媽得法多年後才出生的孩子。自牙牙學語起,即會自己翻找大法書籍,吵著看師父、看法輪。其實,是師父借孩子的口點化我學法。從加入郵寄真相資料開始,媽媽寫,她幫忙將真相資料裝封粘貼,一起做講真相的工作。也因為孩子小,媽媽走到哪裏孩子跟到哪裏,無形中她也參與講真相、證實法。
自從見此一景象後,我陷入身為母親的執著。把看到的景象告訴孩子們,並積極要求孩子每天學法、煉功、發正念。但卻因為自己無法調配好時間,常引起孩子的抗議。看著孩子們每天放學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因而顯的意興闌珊時,不免心裏著急和生氣,但越生氣,孩子往往越不配合,因此母女關係越弄越僵。
心想這樣繼續下去不是辦法,凡事出必有因,經深挖內心後發現:表面上我好像很精進,每天要求孩子學法、煉功。但站在法理上深究,才看出自己根深蒂固的執著心。猛然領悟到,這是自己修的有漏。因為我常常嚴厲的告訴孩子們:「如果你們再不學法煉功,法正人間時,我們坐著蓮花飛上天了,你們就只能哭著望著天空叫媽媽。」
多強烈的執著心哪!這種心態已經背離了法理。隱藏著常人中對親情的執著和隱蔽很深的恐懼心。害怕法正人間一到,將離開孩子,丟下孩子而自己圓滿。師父在《精進要旨》<挖根>中說:「通過這樣的事情暴露出一些人,從根本上還沒有改變常人的觀念,還在用人那種人維護人的觀念認識問題。」帶著這強烈的執著心妄想圓滿,現在想起來都覺的非常慚愧。
發現了根深的執著後,努力的歸正自己的心態,從法理上來看待這未來的問題。也因為心態上的轉變,往後在引導孩子學法煉功時輕鬆了許多,不用再三催四請了,而且孩子們也會圍在一起自己學法,不需要大人督導。配合著鼓勵孩子上明慧網點擊修煉園地,看同修們的修煉心得及天目所看到的正法洪勢景象,藉以加強孩子的正念,使得在引導的過程更加事半功倍。但在時間的調配上還有更多亟待提升的空間,這方面我做的不足,還得更加努力。
在修煉的路上,師父把小弟子交給身為父母的大法弟子,如何教育引導這些各個天體下來得法、來歷不凡的生命,讓他們堂堂正正走向成神之路,回去救度自己世界的眾生,這更是師父賦予這些父母神聖的使命,溶入個人修煉的一環。師父要求弟子做的三件事,不分大弟子、小弟子,都是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為了讓孩子無愧於此稱號,所以小弟子也必須做到。因為他們同樣肩負著正法與救度眾生的使命,讓孩子們也能隨著師父回家。提醒家裏有大法小弟子的同修們,千萬別讓孩子們落下了。
反思自己,母親的天性最怕與孩子分開,尤其是幼小的孩童。每個母親皆認為孩子離不開媽媽,而這正是放不下常人的情,是真正潛藏於內心最深處而不易發覺。對一個沒有修煉的常人母親來講,要求她們與孩子分離是極其殘忍的事。但對一個修煉的母親而言,卻是最最需要去掉的最關鍵的執著。是慈悲的師父點化,挖開了這隱蔽的執著。理解到師父在《轉法輪》中說:「因為一個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生你元神的那個母親才是你真正的母親,你在六道輪迴中,你的母親是人類的,不是人類的,數不清。生生世世你的兒女有多少,也數不清。哪個是你母親,哪個是你兒女,兩眼一閉誰也不認識誰,你欠下的業照樣還。人在迷中,就放不下這個東西。」「常人可能理解不了,你要執著這個東西,你根本修煉不了,所以佛教中沒有這個內涵。你要想修煉,人的情就要往下放。」
當然,這不是表示可以不管孩子,放任孩子。而是把心放大到更高的層次,像對待同修一樣,以比學比修的態度,帶領著小弟子共同精進,做好師父要求的三件事,讓大法小弟子也能跟隨師父回家。
師父在《精進要旨》〈無漏〉中說的很明白:「忍中有捨,能捨是修煉的昇華。法有不同的層次,修煉者對法的認識也是自己修到此一層的認識,每個修煉者對法的理解的不同是每個人所在的層次不同。」「對於不同層次的修煉者,法對他也存在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捨是不執著於常人之心的體現,如果說真能坦然而捨、心不動者,其實已在那一層了。」終於更深一層明白師父的法理。捨去常人親情執著,讓愛化為慈悲,隨師父回家。
修煉人一旦偏離法理,真的很危險,隨時容易讓舊勢力鑽空子,利用對親情的執著、或任何的執著心來干擾大法弟子,阻礙大法弟子圓滿。
感受到慈悲偉大的師父時時都在弟子的身邊守著,隨時點化著弟子,為了大法弟子的圓滿而操心。一想到此,心中又燃起了很多的不捨,不知如何表達。謝謝您師父!!
藉此心得分享,提醒身邊有小弟子的同修們,正視小弟子的修煉狀態。莫忘這些生命的背後,尚有無數其世界的眾生,等待著他們的主回去救度。同時也與為人父母,和我有同樣執著的同修交流,擺正自己的觀念,去掉根深的執著。
個人體悟,層次有限,懇請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12/25/8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