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明進退 淡名利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6年3月8日】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縣(今河南南陽)三戶(故址在今河南淅川縣西)人。

在吳越之戰中,越王勾踐被困會稽。范蠡得到了勾踐的重用,范蠡凡事必順天道,勵精圖治輔佐越王二十餘年,終於消滅吳國雪會稽之恥,觀兵中國,號稱霸王。范蠡的功名當時如日中天,范蠡認為越王可以共患難,但不可以共富貴,於是自己拋棄了功名利祿,乘船飄海到了齊國。

范蠡在齊國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和兒子們勞苦耕作,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齊人仰慕范蠡的賢能,於是要拜他做國相。范蠡嘆息道:「住在家裏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可是,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並不吉祥。」於是辭相散財,再次悄然離去。

范蠡來到了陶地,認為這裏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於是在此定居,不長時間,又積累了很多財富,人稱「陶朱公」。

范蠡順天道,明進退,視功名利祿為身外之物,在榮華富貴面前並沒有迷失,沒有被錢財和功名所左右,反而能夠重德行善,屢次散盡家財施濟貧困,既救助他人又保全了自己,司馬遷稱讚他是「富好行其德者」。

其實,富不富有並不是單純靠人的爭搶和努力所能夠決定的。法輪大法李洪志老師告訴我們要「富而有德」。其實只有有德才能有福份,古人講的樂天知命、行善積德,說的一點都沒錯。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