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恭謹重禮 自省改過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7月12日】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今長坦縣伯玉村人,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而聞名諸侯。他品行端正,恭謹重禮,非常注重反省自身的過失。孔子與他交往頗厚,幾次到衛國,大都住在其家中。

一次,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在宮中夜坐,聽到外面轔轔的車馬聲,快到宮門時聲音停了,過了一會又響了起來。南子說:「這一定是蘧伯玉。」靈公問:「你怎麼知道?」南子說:「我聽說,按照禮節,臣子過宮門要下車以表示尊敬。忠臣和孝子不會在大庭廣眾信誓旦旦,不會在黑暗中改變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衛國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恭敬盡忠。他不會因為沒人看見就不遵守禮節的,應該是他了。」靈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成語「伯玉知非」說的就是蘧伯玉,他非常謙虛恭謹,能夠時刻反省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努力去改過。

蘧伯玉二十歲時,就能夠反省自己以前有很多的過失,並努力改過。到了二十一歲,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過失需要改正。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總是這樣不斷反省著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上進。到了五十歲時,他發現自己四十九年來做的都很不好。

有一次,蘧伯玉派人到魯國看望孔子。孔子請來人坐,問他:「伯玉還好嗎?」那人說:「伯玉想減少自己的過錯,卻做不到。」那人走後。孔子對蘧伯玉和其使者大加讚賞。

衛靈公重用蘧伯玉這樣的賢德之臣,把衛國治理的日益強大。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想討伐衛國,派人到衛國探視。探視的人回來告訴趙簡子:「蘧伯在衛國當政,不可以加兵。」趙簡子於是便馬上取消了攻打衛國的計劃。

蘧伯玉雖已去世,但他的德行卻令後人欽佩不已。東漢文學家班昭作《東征賦》對其讚賞。到了唐朝,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伯」。後來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在長垣建祠對他進行祭祀。祠內有「君子堂」、「及聖堂」、「知非軒」、「寡過軒」等。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