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訓蒙文》淺譯(三)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6年8月26日】「訓蒙文」,在以前是一篇用來啟蒙養正,教育孩童待人處世時應遵循的禮儀和規範的文章,與《三字經》類似,影響也僅次於「三字經」,其內容包括孝悌敬老、謹慎守信、寬容待人等待人處世的方方面面。由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編,內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後清朝賈存仁修訂後改名為「弟子規」。

(接前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淺譯】對誰都要好,因為人同樣都是天地所養育的。德行高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高,人們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而不是他的外貌。才能卓著的人,他的聲望自然會大,人們佩服的是他的才能,而不是因為他自誇的。自己有能力時,不要自私不捨得付出,他人有能力時,不要去妒嫉和毀謗。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淺譯】他人有短處,切莫去揭穿,他人有隱私,切莫到處去宣揚。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其人知道後,會越來越勉勵自己行善。宣揚他人的過錯就是做壞事,如果指責他人太過分,還會招來禍患。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勸善,共同建樹美好的德行,如果見到對方的過失而不能勸善,那麼兩人的德行都會有虧缺。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淺譯】凡牽涉到利益的獲取和給予的事,一定要分辨清楚,給予他人的應當多,自己獲取的應當少。凡想要施加於他人的事物,要先問一下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想要,那就要趕快停止。受人恩惠時,自己應想著報答,與他人有怨恨,應學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情不要記得太久,他人的恩惠應永遠記得報答。

(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