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誠心改過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九月六日】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聖賢人才能聞過則喜,面對批評意見,認為是自己的幸運,真心感激對方。因為發現錯誤,及時改正,才能提高道德修養,完善自我。

《弟子規》中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錯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我個人理解,當出現過失時,要分析是無意過錯,還是存心不善而做了惡事。還要做到不掩飾、不護短,誠心改過,絕不姑息遷就自己。最根本的是要正本清源,找到病根,從根本上正心、去執。

不能停留在我聽到了,我忍了,我沒動心上,而是要徹底的從心上下功夫,對症下藥。如果是法理不清就抓緊學法,主動與同修交流,從法上提高;如果是心不正造成的,就把心擺正,去掉自私的妄念;如果是自律不嚴,就從一思一念、一言一行中歸正自己。從古至今,聖賢不是不錯,而是錯了能改,而且自省自責,改過不吝,從善如流,不犯同樣的錯誤。正如古語說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而能改,善莫大焉。」

宋朝有個徐先生,在初次面見安定先生的時候,頭稍微偏了一點,安定先生就很嚴厲的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徐先生立即悔改覺悟,並且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那麼心又怎麼可以不正呢?」從此以後,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過一點點的歪斜。當有人問他:「甚麼是處世修身的要訣?」他就會寫「正直」兩個大字給那個問他的人看。

宋朝的大文學家曾鞏與王安石交情頗深,神宗皇帝問曾鞏:「你覺的安石的為人如何?」曾鞏說:「安石的文章,並不比漢朝的楊雄差,但是因為他吝嗇,所以比不上楊雄啊!」皇上說:「安石的為人並不重視富貴錢財,你怎麼說他吝嗇呢?」曾鞏說:「臣所謂的吝嗇,是指安石雖然勇於任事,有所作為;但是他卻是吝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啊!」神宗聽了曾鞏的話,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王安石以才學聞名天下,因為掩飾過失,剛愎自用而推行新法,最後弄到危害蒼生百姓,留下惡名。

有的修煉人自己不主動找自己的執著,當別人指出來還刻意掩飾,即使承認了也不思悔改,能改的也是拖拖拉拉、反反復復。而不是自覺自願、自省自責、嚴以律己、改過不吝,這樣的態度是對自己負責嗎?是精進嗎?師父要求我們要能聽進不好聽的話。這裏提醒大家這句話的內涵很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