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九月七日】很多古文經典能流芳百世,而自命不凡的今人不但做不出來,連學都學不明白,原因何在?我認為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古時的社會崇尚道法自然,而作者是在一心不亂的淨心狀態下的用生命去創作,作品當然能打動人心並且千古不朽。

師父在《轉法輪》中講到古人「那個時候上學的人,都要講究打坐,坐著要講姿式的,拿起筆要講運氣呼吸的,各行各業都講淨心、調息,整個社會都處在這麼一種狀態。」還講「釋迦牟尼講正念,得一心不亂的念經,真正的能夠使他修的那一法門的世界產生震動,才能招來覺者。」

漢語的內涵很豐富,有些詞語我們應該用心體會,才能略知一二。像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一絲不苟、專心致志、一心不亂等等形容專心的詞意義很深。當我們把所有的精、氣、神集中在一點,用正念做事時,無論做甚麼,相信都會事半功倍;而當我們心猿意馬、三心二意、馬馬虎虎、朝三暮四時,表面上也在做,效果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在古文《學弈》一文中講了兩個學生跟一個老師學習下棋的故事。

從前,有個名叫秋的下棋高手,棋藝非常高超。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學習時精神非常集中。另一個卻認為下棋很容易,用不著那麼認真。老師講解時,他雖然也坐在那裏,可心裏卻在想:「現在天空中大概正飛著鴻雁,我把它射下來,美餐一頓多好啊! 」他這樣想著,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結果,雖然兩個學生一起學習,又是同一個老師教授,然而一個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甚麼也沒有學到。

很多古人學習時能達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境界,對聖賢以外的事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希望大家無論學法還是做事,都儘量的做到靜心、淨心、耐心、專心和恆心,用正念、一心不亂、平心靜氣的做好。平時做事養成鎮定、穩健、從容、有條不紊的良好習慣,不能慌慌張張、毛手毛腳,結果欲速不達。

從前,有個人挑著一擔子橘子進城。天快黑了,他怕在關閉城門之前趕不到,心裏十分著急。恰巧迎面走來一個行人,他便問那人能不能趕進城。那人瞧他慌裏慌張的樣子,就告訴他如果慢慢走還可能趕得上。挑橘子的聽了很生氣,以為那人在拿他開玩笑。他想難道慢走可以進城,快走反倒進不了城嗎?於是他加快腳步,不料,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撒了一地。他急忙一個一個的往擔子裏裝橘子,好大一會兒才收拾完。這時,天已經黑了,這人最終沒能進城。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