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護身符圖片的建議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五月十六日】

  • 製作護身符使用大法有關的圖片的建議

  • 惡警破壞資料點的手段之一

  • 跟上海同修談洪法

  • 真相紙幣文字組合刻章過程中的一點經驗交流

  • 製作護身符使用大法有關的圖片的建議

    護身符在講真相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使用佛像等。個人認為,可以用一些宣傳大法的圖片、美術作品,既洪揚了大法,又起到了救度世人目地,破除邪惡對大法的謊言。

    由於中共的謊言,一些世人還存在對法輪功的誤解,還有黨文化的因素,也使一些世人不願了解真相。這些年當中,惡黨在誣陷法輪功方面花費了很大,大法弟子講真相中對破除邪惡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比較直觀的資料還是非常有限,如圖片、美術作品等。我們從這方面著手,正面、直觀,一定會起很好的作用。而使用佛像,雖然符合一些世人的口味,但是也容易使人誤解,聯想到惡黨變異了的佛教,還得從新講清楚。


    惡警破壞資料點的手段之一

    首先惡警僱用社會上閒散人員,長期跟蹤它們認為可疑的大法弟子,對大法弟子在哪落腳,和誰接觸,呆多長時間,甚麼時候發資料,每天都存記錄。當大概確定了某個房間是資料點後,再暗地守候。等房間裏沒人時,就找來鎖匠開門,進屋查看情況來進一步確定。再動手抓人。有時它們覺的哪個同修可疑也可能在家裏沒人時開鎖進屋查看。

    但如果有弟子被長期跟蹤,對學法好,精進的同修是能得到師父點化或覺察到的。而對大資料點,人員多,東西多,當點化到一兩個同修。同修間可能為了安全問題爭論不休。這樣就會帶來危險。不久前有一位同修到資料點時,就被已進屋的警察抓住。過後她的女兒(也是大法弟子)以「不能有怕心」為由而不轉移家裏的資料,第二天,女兒與同是同修的親戚去派出所看她。她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警察通過欺騙她的親戚說出了她的姓名的每個字後,從電腦資料中將她家找到,從而非法抄家。損失慘重!

    一件件血的教訓使我們更應警醒,同修們的建議應認真吸取。另外,對於沒有鑰匙進屋的同修,門鈴聲音過大也會引起注意,所以建議在讓人覺的正常的前提下把門鈴包一下,減小點聲音。

    總之,在我們做好師尊要求做的三件事的前提下,正念正行,圓容好常人這層法理,注意安全,邪惡便無漏可鑽。


    跟上海同修談洪法

    文/上海大法弟子

    在去年的《明慧週刊》,看到我們上海同修寫過的用人民幣寫真相資料的文章,我感覺這種方法確實可以採用。我現在每次去買東西都準備好幾張寫有真相的人民幣,一般人都能接受。特別是農貿市場買菜的,有時大超市、肯德基、麥當勞、幫家屬配藥、乘車買車票等我都儘量用。應該說這樣的洪法形式效果還不錯。我用到現在從沒遇到不接受或甚麼麻煩。當然,在用的過程中不斷的發正念,正念一定要足。有時,拿幾張這樣的人民幣給我女兒用(她不修煉),也從沒遇到過麻煩。

    另外不乾膠也是一種很好的洪法形式,比較靈活方便。出門放在口袋裏,預先把不粘膠拉開一個小口折好,要用時就方便多了,有時在公共汽車上(最好是後面幾排)貼在座位靠背上。公共場所洗手間內(這是最安全的地方)貼上幾張,來方便的都能看到(內容是三退的)。弄堂口馬路邊(人多的地方要注意安全),預先放在自己手心上,貼好後就不要往後看,以免引起別人注意。最好貼在玻璃、木版、鐵板、塑料等地方。水泥牆面容易捲起脫落。

    如果我們上海每位同修都能用寫有真相的人民幣,外出辦事順手貼一、兩張不乾膠,對於世人明白真相一定能起到作用的。


    真相紙幣文字組合刻章過程中的一點經驗交流

    經常在明慧網上看到同修對講真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交流,在此將我們做真相紙幣文字組合刻章過程中的一點經驗提供給同修,望有所幫助。

    例如:在刻章過程中,我需要刻有「天滅中共」的字樣,但又不能直接刻出「天滅中共」的句子,為了做到不讓邪惡有空子所鑽,在刻字過程中就必須把「天滅中共」這四個字分開組合:如我需要的「天」,就刻成「每天」或「藍天」,「滅」就刻成「消滅」或「滅火」,「中」就刻成「中層」或「居中」,「共」就刻成「共同」或「共處」,如此組詞可以組成很多的句子,例如「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等都可用此方法分開組合,這樣就不容易引起邪惡注意,雖然在刻字過程中(每個字0.6-1元不等)費用看起來相對高一點,既安全,又達到目地(字一般選擇小三號字或三號字就可以了,刻字最好找私人雕刻,切記,刻完後,把所刻句子切成單個字,以便自己回家好組合成自己所需要的句子),這樣一來在做紙幣真相時,既簡單,又方便,又節省時間,用所刻好的章組合成所需要的句子,印上印油,蓋在紙幣上,既清晰,又不易被水浸濕,這是我們在製作紙幣真相過程中的一小點經驗,現將它寫出來與同修交流,希望能對同修有所幫助。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