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愛國等於愛黨嗎?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四月三十日】據《美國之音》報導,來自中國青島的一位留學生,今年四月九日在美國杜克大學舉行的有關人權的集會中,沒有站在被中共大使館操縱的中國學生會一邊,她立刻就被一些同胞罵為叛徒、漢奸。《法新社》的照片顯示她在國內的家門外走廊牆上被人用紅色染料塗寫了「殺全家,殺賣國賊」等字樣。《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說,她在國內的家還被人潑了大糞。

許多人知道,美國各大學的中國學生會一向是中共的「外圍組織」,公然在學術殿堂充當共產黨的馬前卒,杜克大學的中國學生學者聯誼CSSA主席已經承認他們接受了中領館的資助。這位留學生只是沒有和「黨的政策」保持一致,就飽受「賣國」的羞辱,此事件也引申出一個議題:愛國等於愛黨嗎?

共產黨混淆其黨和國家的概念

中國共產黨為了維護它的獨裁政權,對群眾的宣傳中經常灌輸「愛黨愛國」的口號,在其政權遭遇危機時往往高呼「亡黨亡國」,這是中共狡詐陰狠的欺騙伎倆,將共產黨和中國綁在一起。理智地想一想就明白,中共不等於中國,愛黨之人不一定愛國,愛國之人也不一定愛黨。「亡黨」絕非「亡國」,中共滅亡了,中國依然存在。

中共常講「黨和國家」之類的話語,將共產黨凌駕於國家之上,實際上是挾持了國家,這在非共產黨的正常社會中是不可思議的。共產黨在宣傳中一貫的黨、國不分,故意混淆了黨、國的概念和界限,使得許多中國人「條件反射」的把「黨」和「國」混為一談。

當今西方自由國家一旦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批評中共的獨裁專制時,中共就一概扣上 「反華勢力」的帽子,藉機模糊了「反共」和「反華」的分別,也就是混淆「愛黨」和「愛國」的概念。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中共更移花接木,刻意扭曲了愛國的定義:「愛黨就是愛國」,「愛國就是愛黨」;「亡黨就是亡國」;「黨醜就是國醜,黨醜不能外揚」等等。

中國不等於中共,愛國不等於愛黨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而中共奪權五十幾年,怎麼能說它是中國呢?中國先後經歷了二十多個朝代,哪一朝去了,下一朝不來?這些朝代從興起到滅亡,在中國漫長歷史上都是一瞬間,從來沒有一個朝代說過自己就是中國。中共也是歷史上的一瞬間,它有甚麼理由能把自己說成是中國呢?有一天共產黨滅亡了,中國依然會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有言道: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獨裁者最後的避難所。在共產主義破產之後,中共祭起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旗幟。比如西方國家批評中共時,它就說是反華;國內民眾反對中共時,它就說你反政府;海外華人譴責中共時,它就說你不愛國。

被中共長期洗腦的人會說:沒有共產黨,哪有新中國。自蘇聯、東歐解體後,現在還堅持共產主義的國家只剩中國、北朝鮮、越南和古巴而已,這些國家都與貧窮、集權、迫害連在一起;而拋棄了共產主義的東歐,很快走向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這說明了「沒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

中共謊言的荒謬邏輯

中共的謊言,有其一套荒誕不經的邏輯。「黨就是國,國就是黨,愛黨就是愛國,反對中共就是不愛國,就是搞政治」,進一步就形成了:誰給中共提意見,誰就是搞政治。再進一步的延伸下去,就變成:誰給某一領導提意見時,無論這領導有多壞,他就會說:我是黨的領導,你給我提意見,你就是反黨,你就是不愛國,你就是搞政治,你就是壞人。

尤其在不明真相的中國人面前,誰要是說中共某位高級領導不好時,馬上會被認為不愛國、搞政治,甚至會懷疑與外國反華勢力相勾結。幾年來法輪功學員揭露中共與江氏集團的殘酷迫害,中共就煽動民眾說「法輪功給中國抹黑」、「法輪功不愛國」。指出中共的醜惡,就成了「不愛國了」?就成了「家醜不可外揚了」?

《九評》解體中共,中國人快退黨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大紀元時報》刊登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後,引發了澎湃洶湧的退黨大潮。《九評》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層面揭示了共產黨的邪靈、邪教和流氓本性,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人在認清中共的本質後,紛紛表態退黨,開闢了劃時代意義的精神覺醒運動,迄今在退黨網站公開發表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數已超過三千五百萬人。

近年中共貪官外逃、國庫空虛,早已顯露衰敗之像,卻借申辦奧運來製造「和平崛起」的繁榮假相,同時又以奧運的名義打擊異己,加緊迫害法輪功,暴露其暴力與凶殘的本質。其實,在中國大陸無人再相信共產主義那一套騙人的鬼話了,只是在「愛黨就是愛國」這類謊言的長期洗腦下,有些人良知與本性不能幡然覺醒而已。

共產主義帶給人類的是戰亂、暴虐、貧窮落後和獨裁專制等等,「反共產」是全球大勢所趨,「滅中共」是天意與人心歸向。正如《九評》所言:「沒有了中國共產黨,才能有新中國;沒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才會有希望;沒有了中國共產黨,正義善良的中國人民一定會重塑歷史的輝煌。」

可貴的中國人啊,快快退出中共吧!(明慧記者陳正洪撰稿)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