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激是走向成熟所必須的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九日】在《精進要旨》〈取中〉這篇經文中,師父講道:「由於弟子們認識上的差異,有一部份弟子總是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每當看到我寫的法就偏激去做,從而又帶來新問題。」

最近,師父在講法中強調了向內找的重要性,有的同修就有點走極端了,認為「遇到事情只能向內找,不能、也不需要指出別人的不足」。一聽到同修在談話中涉及到自己、不同意自己的做法,或者分析某地同修大規模被綁架的原因,就認為是「向外找,不修自己」,甚至拒絕和同修切磋,弄的有的同修都不敢說話了。

大法修煉,就是要「向內找」,但是,「向內找」不等於不能指出別人的不足,不等於像禪宗一樣只能自己去悟,不能問,不能幫,不能切磋。弟子們在一起開法會、交流會,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是師父留下來的修煉方式,我們應該按照師父留下來的路走好。切磋,包括交流自己在修煉中「向內找」的體會,也包括談一談自己對別人修煉中出現的問題的看法,對大法弟子中出現的某一事件的認識,對沒有做好的同修提出自己的建議。從某種意義上講,切磋的目地不是為了找「知音」,正是為了聽取不同的意見,查找不足,共同提高。

明慧網上刊登的切磋文章,有一部份談的是自己「向內找」、同化法的過程,還有一部份就是在發表自己對某一篇文章的看法,對其他同修某些言行的看法。在一些問題上,也出現過幾次比較大型的、時間較長的討論。比如「安全與怕心」的問題,大法弟子的家庭婚姻問題,如何看待「迫害要來的傳聞」等等。在討論過程中,同修們的法理越來越清楚,都不同成度的得到了提高。這些討論,不存在「誰對誰有意見」、「誰比誰高」、「誰在指責誰」,不存在個人恩怨、人際矛盾。大法弟子是一個整體,這是大法弟子在用法衡量面對的一切,在切磋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同化法、證實法。

從法中我們知道:幫同修指出不足是師父的要求,是大法弟子圓容大法的責任,也是大法弟子修出的慈悲。俗話說「旁觀者清」,在遇到問題時,身邊的同修如果能站在法上衡量,坦蕩的談出自己的看法,會讓當事的同修更理智、更清醒。同時,這對周圍的同修也是一個修煉過程,通過「向內找」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經驗和教訓,在相關的法理上認識的更清楚。

看到同修的不足不指出來,一方面,自己「怕得罪別人的心」被掩藏起來去不掉;另一方面,同修的不足也不能儘快得到彌補,對雙方的修煉都沒有好處。我們身邊類似的教訓不少了,我們不能總是在事後後悔:「我為甚麼當初就不嚴肅的跟他(她)指出來呢?」其實,這也反映出了我們自己修煉中的問題:修煉的不嚴肅,不能完全用法衡量,不能堅持法的原則,不能堅定自己的正念。

我們所反對的「向外找」,是在出現問題之後指責、埋怨,推脫責任;只看別人的不足,不向內找自己的不足;發現別人有不足不能慈悲包容,而是嫌棄、看不起;指出別人的不足時帶有「證實自我」的心,非得要「改變對方、讓對方同意自己」;黨文化「鬥」的因素沒有完全清除,不坦蕩,語氣不慈善、不平和,說話刺激別人,或者表面婉轉、內裏含沙射影;在認識上不一致、做事方法不一致時,不能顧全大局、放下自我,而是堅持自我排斥其他同修,等等。這些心態,是導致配合不好的根本原因,也正是我們在向內找中要修去的東西。

不願意指出別人的不足的同修,大概在這一方面受到過難忘的心靈觸及。或者是自己真心幫助同修,可同修不能接受,甚至因此發生矛盾衝突;或者是別的同修在給自己指出不足時言語唐突,自己感到受不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其實,反映出來的都是人心,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正是我們「向內找」、修煉提高的大好機會,如果反而消沉下來,就辜負了師父的苦心安排了。

第三九六期《明慧週刊》裏面,《安全與怕心》中的一個比喻我感到很貼切,今天不妨借過來。同修寫到:「難道我們能夠因為吃飯噎到了,就認為吃飯不對嗎?要去掉的應該是錯誤的吃飯方法而不是吃飯的本身吧!」同樣的,善意的指出別人的不足是符合法的要求的,在指出不足的方式方法上表現出來的一些人心,才是我們應該去掉的東西。大法弟子之間能夠做到根本的信任,慈悲包容別人;同時,能夠放下保護自我、戒備別人的心,敞開心扉的交流,共同在法上提高,或許,這正是我們整體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個人的一點認識,有不足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