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要「轟轟烈烈」做事,也要紮紮實實的修心

——一個協調人的自述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些年,大法弟子的事真的沒少做:發資料,幫助本地同修建立資料點,協調同修在敏感日貼不乾膠和勸善信,有計劃的從城市到農村一片片的發資料救度世人……在我和幾名協調人的共同努力下,本地的狀態比較好,迫害的事很少發生。

同修見面時,說話很簡單:「甚麼事?」三言兩語,幾分鐘,事就處理完了。有時為了大法弟子的事,真是廢寢忘食,忙起來幾天不回家。在「轟轟烈烈」的做事中,不知不覺同修認為我修的好,有事都願意找我幫著悟。時間長了,容易形成一種心態,那就是:喜歡指揮別人,號召別人,有點在別人之上的心態,遇事不願向內找,好像向內找不是說自己,而是別人。

然而,自己真的修的好嗎?有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並從此改變了我的認識。

一次,突然身體出現嚴重消業狀態:胸疼、肚子疼、後背疼、流鼻涕……幾天來不斷加重,而且失眠、掉頭皮屑。那天晚上,我和幾名同修去農村發資料,臨行前,捂著肚子直不起腰。我跟師父說:「師父,弟子要救度眾生去,等我回來再讓弟子消業。」肚子馬上不疼了。我們去發了一千多份資料,當晚回來後也沒疼。可是第二天又接著疼了。幾個同修知道後幫助我發正念:徹底否定舊勢力對我的迫害!可是不管用啊。

師父關於「善解」的法我不知背了多少次,可是疼痛仍然不減。

那就發正念清除干擾我的那些業力,可是仍然疼痛不止。

那些天,吃不好,睡不好,看書心不靜,功也煉不了。被病魔折騰的打不起精神。有的同修說:「你別做事了,在家好好學學法吧。」還有的說:「你再做事太危險了,我們都跟著危險。」

我究竟錯在哪呢?在向內找時我突然悟到:是仇恨的心沒去,一定是這個恨和怨心沒去的原因。因為幾年來,我親眼看到或聽一些同修講那些惡警,在折磨大法弟子時手段是如何的殘暴,心裏就生出強大的怨恨。於是,每當見到穿警服的人就恨,見到警車也恨,甚至聽到警察這個名字就恨,恨!恨!恨……這個物質在自己身體裏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生命,反過來它在干擾我。我找到後就一定要排斥它、去掉它。學法中我真正的明白了,這些人是可憐的,他們只是被另外空間的邪惡操縱,他們同樣是被迫害的生命。最可惡的是操縱這些人的另外空間的因素,而不是表面這些行惡的警察。他們是我們要救度的人。

當找到這顆心和明白這些理之後,我的病業狀態立即消失,肚子也不疼了,頭皮屑也不掉了。做大法的事也有精神了。

通過這件事,我還悟到,「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限的。」(《轉法輪》)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或者是一個宇宙),修煉人在不斷提高心性的同時,它也在不斷的被高能量物質代替。如果心性提高的很慢,它同樣會被淘汰。因為它是不迷的,它能看到自己將要被淘汰的危險和死亡的結局,於是它要反抗,那麼就要折騰你,要你痛苦。再加上不同層次應該去掉的業力合在一起,就會形成表面身體上巨大的病業干擾。此時如果向外找,那就錯了。

怨舊勢力因素嗎?發正念清除它嗎?人家說我沒迫害你啊!這事與我們無關啊。我們沒動你啊。

和自己微觀中有淵怨的生命善解嗎?那些生命會說:「你這種心性和境界就能把我們度上去嗎?你那個恨的程度還沒有我們心性高呢,靠不住啊,還是還債吧。」

和自己身體每個細胞說:「我們一起念法輪大法好吧,將來一起能到新宇宙去。」所有的細胞會說:「我們都要死了,你不提高,我們馬上要被淘汰了,你還跟我們說這個有啥用?」

一切向外看都沒有用。此時只有無條件的找自己,把怨恨爭鬥這個心去掉,境界提高後,一切怨緣才能化解,身體每個細胞瞬間就能同化法,被高能量物質代替。

當我悟到這一切時,不由失聲痛哭。心裏不住的跟師父說:「師父,弟子錯了,十多年了,弟子今天才悟到。」這些年,光顧做事了,這個基本的修心都沒有跟上。今後一定要紮實的修好自己啊!做事積福德,修心是威德。之後,我做了個夢:我開著車,從冰窟窿裏破冰衝出,外面是藍天和陽光。「大法弟子超越於個人修煉的事,就是今天證實法、講清真相、救度眾生,這可是以個人圓滿為基礎的,你個人不能圓滿啥也談不上。證實法不是常人做的,大法弟子才配做的。」(《二零零三年元宵節講法》)

我終於明白了,在大法中修煉的同修,不管你是協調人,還是普通修煉者,都必須紮紮實實修自己那顆心,誰達不到標準都上不了天。

舊勢力不會因為你是協調人對你迫害的砝碼就減輕;

那些與你有怨緣的另外空間的生命,只有看到你有精進的表現,使它們看到有得救的希望時,才能同意善解。如果你不精進,怎樣誠心與其善解,它們不會買帳的。

你身體裏那些在生老病死規律中構成的細胞,也只有你不斷的提高境界,才能使它們不斷的同化法,才能被高能量物質代替。

師父早就告訴我們,遇事要找自己,無條件的找自己。修煉要紮實,做到才是修。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