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世界首秀台中壓軸 藝術精英雲集(圖)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九日】(明慧記者李緣台灣台中報導)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八日神韻藝術團為台中的觀眾獻上壓軸,也讓演出再現高潮。午場再度售票一空,場內爆滿座無虛席。台中市素有文化之城的美稱,最後一天的演出雲集了諸多藝術界人士。晚場壓軸演出的觀眾也格外熱情洋溢,每一場聲樂演唱以及二胡演奏都能聽到觀眾熱烈要求再來一曲。

傳統國畫藝術夫婦:優美而壯觀 傳遞到中華文化的精深

在中部地區領導澄懷畫會多年的傳統國畫家張明善,在十八日午間協同夫人第一次觀賞神韻的演出。相當重視水墨正統技法的他認為獨樹一幟的神韻就是中國文化特色的精華:「裏面結合了舞蹈、音樂、服裝設計、天幕,是世界歌舞文化中的佼佼者,舞蹈非常優美而壯觀,讓人看了以後,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國畫家張明善(右)夫婦

張明善積極推展正統花鳥水墨畫多年,認為水墨的菁華在於線條之美、墨彩之韻、結構之律動,必須一步一腳印磨練技法。具備著天生的藝術家敏感度,觀察入微的張明善在看完演出後,滔滔不絕地表露出他對神韻的極度讚揚:「天幕與舞台搭配的非常和諧一致,服裝的設計除了中國固有的形式之外,還結合各個不同民族的地方特色,非常漂亮且多樣化。」

「從舞蹈的內容上來講,她把各民族跟大地一起的生活透過歌舞表現出來,變化非常的豐富。藝術本身就是要心領神會,從生活的環境裏面去感受,中國人對大自然講求是天人合一,所以這種結合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表現。」

張明善先生同時也對神韻中西合璧獨特的音樂表現力,以及強調基本功的舞蹈動作頗有感觸:「裏面的音樂傳達了各地民族對大自然的直接感受,亦即充份反映中國各地民族對世界的感受,這種音樂舞蹈應該被發揚光大。尤其是這個團體,她能涵蓋這麼多的民族,舞蹈動作也各有特色,同時將舞蹈演員訓練得這麼好,年紀都非常年輕,功夫底子卻非常紮實,舞姿也非常動人優美,非常不容易。」

一旁的張夫人則讚歎聲樂演唱家的聲音以及舞蹈都讚不絕口:「聲音既厚實而宏亮,發聲法、表達、意境上都非常的好。服裝的搭配、色彩、設計都非常的賞心悅目,同時又涵蓋各個民族。」最後她還對演員們紮實的舞蹈功底表示佩服至極。

看了神韻的演出,張明善坦承自己萌生出一股希望:「我有一種感受,希望中華文化能夠多多地被挖掘、被創造,然後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發揚出來。中華文化地廣博大而且民族眾多,結合在一起將是非常一股龐大的洪流。」

台灣省木雕冠軍藝術家:展現中國風格的一場完美演出

二零零三榮獲台灣省木雕創作比賽中榮獲第一名殊榮的雕刻家劉昌宏,四月十八日下午帶著全家來到中興大學蕙蓀堂觀賞了神韻的精彩演出。他說:「神韻可以端正社會風氣和教育,是全民可以參與的一個盛會。」

已經是神韻座上常客的劉昌宏,每年都會從南投來台中觀賞神韻的演出,他說:「很喜歡舞蹈節目,因為她具備民族性的特質,演員的服飾、表情、動作展現各民族的一個色彩,而且也是展示一個中國風格的一場完美的演出。」

最讓劉昌宏觸動的節目,他說是歌曲所詮釋的意境,配上字幕更能明白歌詞傳達的意念,由聲樂家來演唱,真的是觸動人心。他特別強調:「神韻的演出非常的好,我的教授朋友們也都是這麼說。」

大學美術教授:讓人擺脫對傳統文化的成見

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教授林欽賢姿態謙卑,以學習姿態來到神韻的場中:「今天看了之後發現,了解原來漢文化有很高深層次的藝術技巧或語言。神韻把她運用得很靈活,詮釋了我們自己的文化跟文本,很感人。」


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教授林欽賢(右)

林欽賢的研究領域主要是西畫,看了神韻之後反而喚起了他自己的文化意識:「我自己算是一個純漢人,但是對自己的文化不敢說很認識。自從當學者以來都是在研究西方繪畫,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神韻,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

對於神韻所表現的傳統文化以及藝術價值,林欽賢讚歎不已:「舞台效果好得沒有話講,服裝設計又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裏面服裝的造型、面料、線條和舞蹈語言搭配得相得益彰。看到(神韻)這樣的一個展現,擺脫了我以前對傳統文化的一些成見。」他透露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兩個節目就是文化價值意涵濃厚的《武松打虎》,以及傳統民間風味十足的《手絹舞》。

他接著表示:「我最敬佩的是舞蹈演員還有音樂家們之間天衣無縫的配合,可以想像這得經過多長時間的鍛煉,還得有極高的天分,才能做出來這樣的效果,所以我為他們感到很驕傲,感到很驕傲。」

在教育大學任教的林欽賢認為神韻的教化功能不可輕忽:「神韻不單是在藝術語言的表現上無法挑剔,她詮釋出來的善念,對大眾有相當大的感染力。用這樣的藝術語言來詮釋人們心中高等的靈性,做得非常成功。」

台中木笛合奏團團長:演出呈現完美與無私

台中木笛合奏團團長、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王瓊枝,與友人托兒所所長陳冠伶在一同看完神韻十八日午場演出後,也表達了作為藝術家的感動,這場文藝與性靈的饗宴使她內心澎湃不已:「讓人驚訝!聽到現場的樂團伴奏,整個曲目都是配合劇情所編出來的,編曲如此之精緻、氣勢宏偉,讓人感到震撼。」


台中木笛合奏團團長、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王瓊枝

「這是一場視覺聽覺的心靈的饗宴,整個曲子與節目,都具有非常安定和諧的力量,尤其是故事性的題材,更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整個演出呈現出完美與無私。」

王瓊枝呼籲應該帶全家來看神韻晚會:「這真的是一場令人感受非常深刻,且有韻味的演出,應該要帶親朋好友來參與這場心靈的饗宴,充實我們的心靈。」

與王瓊枝同行前來的托兒所所長陳冠伶,也表示了自己看完表演之後澎湃而興奮的心情:「我到現在內心還是很澎湃,演出剛一結束,我就立刻打電話給好幾個朋友,請他們也要來看,可見她有多麼令人感動。」

相當注重國家未來主人翁心智發展,經營的托兒所亦頗具特色的陳冠伶補充道:「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卻沒有機會欣賞到這個饗宴,很可惜,神韻真的值得分享。」對於這一點,王瓊枝也深表贊同:「藝術是無國界的,裏面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藝術不應該被政治化,讓大家都能夠欣賞這麼棒的音樂與藝術的饗宴。」

國家級畫家:仿若神佛自天而降

曾獲得台中縣美展第一名併入選二零零八年台灣國展的畫家陳月旦,經由鄰居介紹前來神韻今天午場的演出,觀賞節目之後她表示深受震撼:「神佛從天降臨在舞台上,仙女(菩薩)也從舞台側邊進入舞台時,那一幕讓我感到太震撼了,簡直好像是真的一樣。」


畫家陳月旦(左)

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陳月旦認為神韻的演出很真實,但令人震撼:「那位母親因為堅信佛法遭受迫害,後來被神佛拯救(接走),最後自己也成佛的這一幕,令人感到很震撼、不可思議。」

「一般的表演節目,聲光效果過於雜亂,其實反而干擾了我們看演出,但神韻所打出的光線非常穩定清晰而柔和平靜,讓我可以清楚看出舞蹈演員的表現,每一個演員的動作都精準絕美,我彷彿是親眼目睹了從天而降的神佛與仙女。」

陳月旦自幼對藝術方面的才藝都很有興趣,除了繪畫,她也喜愛攝影,並學過十多年的舞蹈。她對神韻純正的民族舞蹈讚不絕口,不時雙手上下比劃著,可以感受到她的興奮與對精彩節目的投入程度:「我很久沒看過這樣純粹的民族舞蹈了,都有點想一同飄然起舞,已經融在其中了。」

「還有中華傳統故事中的道德與價值內涵,可以啟發人的本性與道德觀,裏面的歌唱節目非常動聽,歌詞也很有意義,引人深思。」

本身是台灣省印象寫實協會、台中縣藝術教育協會一員的陳月旦,特別注意到神韻的天幕色彩與構圖:「天幕每個部份都很棒,不管是遠近距離還是色彩的表現,不但平衡而充滿立體感,也會讓人的心靈產生寧靜的感覺,這些景色畫面讓人,身心靈起平和的作用,那種優雅、美妙與律動的感覺,讓人言語見拙,無法形容。」

絲韻西畫協會會長:神韻美化人的生命

目前是絲韻西畫協會會長,也於空大、社大教授油畫的法國沙龍協會暨絲巾研究會理事曾淑慧,看了十八日台中晚場的演出之後表示,神韻風采不但令人心曠神怡,境界也可說已經爐火純青。


油畫家曾淑慧

「晚會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裏面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編舞已經爐火純青,尤其是背景(天幕),聲韻各方面都配合的很好,每一出劇目都有她的特色,也有更深的內涵,都有讓人感動得地方,這方面需要有文學基礎的人去把她寫出來,她的舞蹈精神時而天真無邪,時而韻味無窮,時而表現中國典雅的深沉特色。」

最讓曾淑慧感動的則是二胡的演奏:「因為我畫畫喜歡畫入很寧靜很深遠的境界,戚曉春二胡就有深入我心的那種感覺。」

對於功底到位的舞蹈表演,曾淑慧也很讚美有加:「例如《苗鄉秀》,那些舞蹈演員戴著銀飾,應該是很凝重,卻沒想到她們表現得那麼瀟洒、俏皮而輕妙;霓裳羽衣舞(《仙娥起舞》)的時候,真的有飛天的感覺;而歌唱的表演,起到了讓整個在座的觀眾共鳴的效果。」

本身相信輪迴存在的曾淑慧,感到神韻的演出以及裏面的歌詞對她在生命的認知上有更大的鼓勵作用:「我深信輪迴,所以在人生、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應該去結你的善緣。我覺得神韻很好,應該在世界各地多加發揚,這樣不但能夠宣揚中華文化,也能把好的人生觀帶給世人,美化人生。」

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好

對書畫、易經五術等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詩人袁治平教授看完四月十八日下午神韻藝術團的演出後,感到神韻演出出乎意外的好:「這些音樂、歌唱、舞蹈的動作,甚至排場,都是讓我覺得是很出乎意料之外。」「不但是中國文化,而且還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傳統的美學。不管是舞蹈的動作或是音樂的表現,都相當淋漓盡致,所以我說,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出乎意料之外的好。」


詩人袁治平教授

他沒有想到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還有人能夠從事傳統的文化藝術:「在現在這種所謂的現代文化裏面還能夠有人在從事這種傳統的文化的藝術,我覺得是很難能可貴。」「對她(神韻)的這些內涵、這些舞蹈的動作、這些音樂,甚至於整體的這種氣氛,當然是很感動啊!」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