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回思皇、帝、王(一)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五月一日】皇帝或帝王是一個幾乎人人都知道的名詞,但是,它究竟是甚麼含義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對它的理解和解釋。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召開了一次在中國學術和思想史上都極其重要的一次會議,即白虎觀會議,對東漢以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經學進行了辯論,由當時的蘭台令史也就是東漢的王朝史官班固整理,形成了《白虎通德論》一書,也叫《白虎通義》。我們主要以這本書為基礎,來理解皇、帝、王的真實含義。

該書中記載:「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名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也就是說帝王的名稱不是隨意而指稱的,而是有著深刻的內涵的。在中國古老的歷史中,有一個相傳為三皇五帝的時期,三皇五帝在史書中的記載各不相同,《白虎通義》中認為三皇是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其後是三王,即夏、殷商、周。世代不同,名號也不同,皇、帝、王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境界和三種不同的治理人民的方式。

順便說一下,「三皇五帝」的存在,並不是神話傳說,而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的。這一點,已經為考古學、考古天文學、古文字學所證實。所以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

一、說「皇」

皇,是一個名號,也稱天皇,在《白虎通義》中解釋的意思是「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另一部古書《管子》也說「明一者皇」。意思是:稱之為皇的君主,深刻地洞察天道規律,而他管理人民所依據的是皇天對天地人萬事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覆的至大至美的天道規律。在天道規律下,陰陽相盪,四時交替,人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沒有區別,人也沒有甚麼特殊性。正像老子所說:「天道無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古時祭祀時用的用草紮成的狗。人們把狗做成芻狗的時候,並不是愛它,重視它;祭祀完了拋開它,也不是恨它,輕視它。人們只是順其自然地做該做的事。

三皇時期,人們穴居而處,穿的是動物的毛皮,喝的是山間的泉水,質樸無慾,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作為管理者的皇,垂拱無為,結繩而治,沒有制度,沒有刑罰,人言為「信」,出一言而民不違,在至簡至易中人們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上天以不言之言作為對人與萬物深邃而廣遠的教誨。因為上天已經將最好的一切呈現給了世界,萬物順性而生,群民順性而長,人們在寧靜、安詳、無慾無求中安享上天的盛宴。

三皇在《尚書大傳》中還有一種說法,即以燧人氏為天皇、伏羲氏為人皇、神農氏為地皇,因為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民熟食,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火,是太陽的象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陽為尊,因此,以天來比擬,稱之為天皇;伏羲氏教民結網捕魚,並且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始制八卦,使人能夠探知天地變化的規律,辨別吉凶,緣天地規律而行,為天下人民設立最初的法則,使人真正成為了萬物之靈,因此稱之為人皇;神農氏教民製作耒耜,耕田播種,以盡地力,因此稱之為地皇。皇的境界有道而無德,有萬物的種類,而沒有人為的區別,人們則天之道而行,大道平夷,處處可通,沒有任何擾動,美大而難言。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