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一位大陸中學教師的快樂生活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五月三日】(明慧通訊員採訪報導)我們面前的這位精神飽滿、端莊文雅的女士,是一位中國大陸北方的中學語文教師。在大陸中共這樣對法輪功的殘酷迫害下,這位教師卻在2006年正式走入了法輪大法的修煉,成為一個真善忍的實踐者。為甚麼呢?下面是這位教師的一段心路歷程。

問:你好,請你自我介紹一下好嗎?

答:好的,我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

問:在大陸,做一位教師是很辛苦的,要面對很多的問題與壓力。比如說,工資低,工作時間長,有問題的學生多,家長報復老師等,這一切,都讓很多老師或牢騷滿腹,或精神緊張,工作成為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需要。你也這樣工作的嗎?

答:不,我不一樣。我覺得工作使我快樂。在學校,我的學生親近我,同事們信任我,領導也賞識我,肯定我,所以,我覺得工作就是我生活的一部份,並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樂於工作,享受工作。

問:你是怎樣做到的?

答:一句話,是法輪大法給了我生活的智慧,讓我學會了怎樣處理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以前,我也是一個愛耍小脾氣的人,遇事愛面子,總想爭上風,所以往往碰壁,反而失去更多。自從學了法輪大法之後,我變得寬容、忍讓,遇事能夠先替別人著想,不再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反而在不經意間擁有了很多。

問:你是甚麼時候開始學習大法的?

答:是在2006年正式走入的。

問:你是在中共打壓後走入修煉的?在那種謊言鋪天蓋地的環境下,你是如何走入的呢?

答:其實,在99年「7.20」之前我已經看過書。但沒有走進來,因為我那時是一個堅定的唯物論者,所以,一下子接受不了。但是也奠定了將來的基礎。

問:看來,你家人有修煉的?

答:是的,當時,我丈夫已經修煉了,是他讓我看書的。

問:那時,你是怎樣看待你丈夫的修煉的呢?

答:開始,我不太理解,覺得做好人何必通過修行來達到呢?因我當時是無神論者,總感覺信神怪怪的,並不知道這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打壓開始後,我更是極力反對,也爭吵不休過,激烈時,甚至以離婚要挾。記得有一次,我們又一次因為他修煉的事產生了爭執,我像著了魔一樣地捶打他,但他依然平和地對我說,「要我放棄修煉是不可能的,並且我也會始終對你好的。」我當時對此嗤之以鼻,並與他陷入了冷戰很長一段時間。

問:那麼你又是如何轉變態度的呢?

答:準確說是我看到的事實改變了我。丈夫以前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不知不覺中,發現他變得溫和了,寬容了,遇事也不再著急發脾氣了。尤其是2006年,我有緣遇到了丈夫的幾個同修,我才發現,他們都是這樣好的人,平和,寬容,時時處處考慮別人,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也總是微笑面對。於是,我的心走進來了。

問:你現在有甚麼修煉體會呢?

答:現在,我感到很幸福。由於懂得了一些法理,生活變得簡單而有趣。對待學生,很多老師採取體罰、批評、教育,但效果都不大,而我,只是轉變自己的態度,用善與愛對待他們,學生就發生了根本變化。有一次,上課時,我讓一個同學回答問題,他說看不見。我很自然的就說,看不見就到前邊來啊。可是,他卻彆扭地跟我扛著,象頭小犟驢。我知道,在黨文化爭鬥的氛圍下,他沒有體會到我是善意的。我就耐心地告訴他,老師沒有懲罰他的意思,最後,他終於明白了我的善意,自己到前邊坐下來。我再上課時,看到了他臉上從不曾見到過的微笑。我在心裏也笑了。

與同事相處,原來聽說誰比我好了,我就會生氣,現在我則會真心的露出笑容去祝賀,彼此再無隔閡,大家的關係因此融洽親近。我消除了名利心、爭鬥心,不再在意這一切時,校長卻意外地讓我主管了本學科的教研工作,並且在全校100多個教師中只推薦3個的情況下向上一級推薦我做優秀教師。很多人都覺得理所應當,但我卻覺得意外,因為我從來沒有想爭取過這一榮譽,而很多老師卻請客送禮也沒有得到。很多事,都是這樣,只是改變了自己,周圍的一切便都發生了變化。用同事的話說,你真幸福,老公疼你,校長賞識你,兒子出類拔萃,老人們健康如意。是的,這一切,很多人很難同時擁有,但擁有這些卻很簡單,那就是我學習了大法,提高了自己。

問:作為一個新學員,你是怎樣講真相的呢?

答:首先,我將一些法理融入生活,使自己生活幸福,使自己的工作優秀出色,證實大法的美好。然後,使同事認可我的認識與做法,自然而然的明白真相。我們組有一個同事原來與我不親近,但真正在一起之後,她由衷地對我說:「你真挺好啊!大家都這麼相信你,對你這麼好,我要讓你做我的老師。」於是,我們結成對子,很快,她就愉快地退了團隊,並真誠的感謝我。

問:現在世界各地特別中國大陸天災人禍頻繁發生,一般百姓都憂心忡忡,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在修煉實踐中,我感到修煉法輪大法是幸福的,是前程光明的。甚麼災難都與好人沒有關係,因為我在修大法,我在做好人,甚至更好的人。這也就是我會盡力運用我的方式告訴人們法輪功真相的原因。

筆者:謝謝你與大家分享你的心路歷程。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