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二日】我今年七十三歲了,我四十二歲時得了乳腺癌,六十歲時乳腺癌轉移成肺癌,大夫說癌症已進入晚期,以無法治療,準備後事吧。我在極度的痛苦中,在生命的絕望中,我心如刀割,孩子剛大學畢業,我就扔下他,實在於心不忍呢!強烈的求生之心,使我走進了大法行列。是師父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師父給了我現在的幸福家庭。
我今天主要談一下是怎樣在同修的幫助下,與同修的共同學法闖過生死關。
今年三月八日晚,因故和兒子吵了幾句,晚上躺在床上,腦子裏翻江倒海睡不著,兒子頂撞我時,那些刻薄的詞句總是敲打著我的心,氣得我一夜不能入睡,次日起床時,劇烈的咳嗽後吐出一大口血。這時我知道我沒守住心性,沒做到忍,忘記了自己是個煉功人,真是後悔呀!於是我想通過學法、發正念改變這種狀態,但連續七日後,不但沒見好,咳血還嚴重了。我害怕了,想到以前得肺癌時吐血的情形,想到最近幾名同修在病魔中相繼去世的情況,現在自己的生命又處在危機了。我死了不僅是大法整體的一個損失,對大法的負面影響也太大了,大家都知道我煉法輪功把肺癌煉好了,煉功後展現的美好狀態使很多人羨慕。如果我倒下了,我們整個家族、親朋好友、同事,他們對大法的讚揚,對大法的正確平價,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對不起師父的十三年的苦度啊!悔過中淚水漣漣。
這時同修來電話說:你現在打車到我這來。我一進屋同修樂呵呵的說:有人告訴我了,你現在的身體情況,我要幫你。你首先別把邪惡看的那麼大,這都是假象,「念一正 惡就垮」(《洪吟二》〈怕啥〉)。你每天到我這來學法吧。
我在家呆了七天,被折磨的咳嗽越來越重,不但咳血,痰也非常多,劇咳後,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簡直不像一個大法弟子的樣子,我自己都嫌棄自己,我怕別人也嫌棄我,同修給我一個電子書,笑著說,坐下來學吧。同修這種坦蕩的胸懷,同修的這種強大的慈悲深深的感動了我,我心裏一亮,眼睛濕潤了,心想我有救了,師父在救我呀!
學法時師父那博大精深的法理,不斷的啟悟著我,使我從迷濛中漸漸清醒,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各種執著和後天形成的各種觀念,我找到了多年來沒有解決的根本問題。通讀中我的心結一個個被打開了,我就像法海中的一個遊子,我不斷的學,不斷的遊,很快的就在大法中成長起來了。同修小聲的、平和的念,我入心的靜靜的聽,腦子裏甚麼也沒有,甚麼也不想,忘記了一切,心中只有大法。師父講每一個法理時,總是從幾個方面,從不同角度講。我越聽越明白,越聽越愛聽。我們每學一篇講法時,我的執著就去掉一些,身體上不好的物質就去掉一層,身體就輕鬆一些。
學法時同修叫我全篇理解,不要像知識份子學大法時,一個字一個字的摳,要全篇通讀後,落實到自己是怎麼做的,學法時,要認真對照,做到是修。讀到我沒做好的地方,就問我:這塊你做到了嗎?我說我沒做好。同修就說,我也存在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解決的……。同修發現我問題嚴重時,就嚴厲的批評我,並指出我只想向大法索取,不想回報大法的思想根源,只抓住對兒子的親情,卻忘記了自己的史前大願,忘記了天國世界的眾生,還在盼望我回去救他們呢,我心如刀割,泣不成聲。
當我們學到《精進要旨》時,〈何為忍〉、〈境界〉、〈醒言〉等短篇,我倆就邊學邊背,我深深感到師父在個人修煉時所講的法,不僅是使我們達到個人修煉圓滿,也是一個正法時期大法弟子所必備的心性標準。由於我沒學好法,沒有做到一個修煉者的真正的忍,沒有把在常人中所遇到的一切苦惱都看成是過關,總跳不出人的認識,所以我今天才犯了這麼大的錯誤。
同修幫我時,大事、小事、家裏事都和我切磋,她說:她和兒女的關係都處的很好,不像我只有娘倆還總生氣打仗的。你總是按照你的生活和習慣去安排兒子,那怎麼能行呢?師父在中說:「你干涉不了別人的生活,左右不了別人的命運,包括妻子兒女、父母兄弟他們的命運,那是你說了算的嗎?」孩子有孩子的命運,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樂趣,你總以長者的身份,把你想的強加給他,怎麼能行呢?只要他有正念就可以了,何況你兒子已經得法了,你把心放下,他就會變了,你只管修好你自己,你只要圓滿了,一切師父都會給安排的。
多年來我對兒子的執著始終沒有放下,總想我走後,他沒有妻子兒女,沒有父母兄弟姐妹,又沒有固定工作,怎麼生活呀!這種執著,幾年來像一塊巨石壓在我心上,干擾我修煉,使我樂也樂不起來,神也神不起來,整天愁眉苦臉的,身體一天比一天不好。當讀法讀到怎樣對待兒女時,同修就叫我多讀幾遍。師父那博大的法理,打開了我的心竅。我以後一定不把我的意願強加給我兒子了,那也是對他的不公啊。
經過四十五天的學法,我倆把師父所有的講法學了一遍。真是脫胎換骨的變化。學法到第五天時,我咳血已見少了,學到十幾天時就不咳血了,完全好了,身體一身輕鬆。我深深感到真修弟子必須多學法,使自己溶於法中,層次才能提高,心性才能昇華,才能得度圓滿。
借明慧網一角,謝謝偉大師尊的救命之恩,謝謝同修的真誠幫助。我今後一定要多學法,學好法,做好三件事,救度更多的眾生,完成史前大願。
如有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