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學而不思則罔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三日】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魯國人。他曾在魯國做過官,一生主要是從事教育,並周遊列國宣講他的做人理念,其中包括倫理概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張、品德修養等等。

人們說,孔子做人的最高標準是「仁」,孔子的得意學生曾參認為,孔夫子講的道理可以用「忠恕」二字貫穿起來。很多人也都知道,孔子思想中很強調「中庸」之道。修煉人知道,提高心性,要從常人中的好人做起,然後做成比常人中的好人還好的人、更好的人,直至道德標準超常的人。那麼,上天給人規定的純正做人標準,都有哪些呢?是甚麼樣的標準呢?上次我們講了「問人不問馬」的故事。這裏,讓我們看看孔子的另一段話。

據《論語》〈為政〉記載,孔子曾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用白話來說就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

只要學習過的人,背、記都是能做到的,但很多人在很多情況下,只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也就是,把所學習的東西,當作外在的理論和知識「知道了」,而沒有足夠的思考,特別是結合切身實際的深入思考。這樣的學習,是比較表面化的,可以形容為「囫圇吞棗」,真到需要應用的時候,往往因為一知半解,而不能發自內心地付諸實踐;或者比較機械,說一隻知道一,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實踐效果當然也就會大打折扣了。

現代科學的教學,往往都是比較機械的、程式化、表面化的,與心性的磨煉、悟性的提高相隔絕,直接限制和淡化著人類的思維深度、廣度、豐富程度。所以現代人學習,更要注意學習的思路,明白其中的利弊才能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讓自己的人腦被電腦化、機械化、僵硬化、線性化。

當然學習的另一面,正如孔子闡述的,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止,陷在原有的水平和層次中出不來,提高不上去,矛盾和難題也解決不了。當然,要學習,必須有明師。明師很難找,所以真正的明師找到了,就千萬不要懈怠,要珍惜,要努力不斷地學習、理解,以便按照明師的指導不打折扣的越做越好,精進不停,直到「圓滿功成」。

當然,修煉還不同於做人,修煉人的學習也不同於一般的學理論、學知識,不同於常人的修身養性、自我修養。修煉的要求更高、道理更精深,如何做好,只有置身修煉的人在不斷的實修中才能逐漸明白。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