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倫敦集會遊行 紀念「四二五」十二週年(圖)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明慧記者薛瑞英國倫敦報導)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英國法輪功學員在中共倫敦使館前舉行集會,紀念「四•二五」萬人和平上訪十二週年。集會後,學員們從中共使館前出發,遊行前往倫敦唐人街,沿途向民眾分發真相傳單,揭露中共迫害,講述法輪功真相。許多路人駐足觀看遊行橫幅、認真閱讀傳單,許多人對法輪功學員反迫害表示支持。

法輪功學員在倫敦中使館前舉行集會,紀念「四•二五」萬人和平上訪十二週年
法輪功學員在倫敦中使館前舉行集會,紀念「四•二五」萬人和平上訪十二週年

法輪功學員在倫敦遊行,紀念「四•二五」,傳播真相
法輪功學員在倫敦遊行,紀念「四•二五」,傳播真相

法輪功學員在倫敦遊行,紀念「四•二五」,傳播真相
法輪功學員在倫敦遊行,紀念「四•二五」,傳播真相

二十五日中午,法輪功學員們在倫敦中使館前集體煉功。之後,學員們拉起橫幅,擺開展板。中英文橫幅上寫著「堅守正信的輝煌──紀念四•二五萬人和平上訪十二週年」、「法輪大法好」、「發生在中國的對法輪功的迫害已達十二年──立即停止!」

展板上的圖片和文字講述著法輪功在中國遭受迫害的事實真相:有被中共迫害致死的法輪功學員的具體案例,有死裏逃生的法輪功學員因遭受中共酷刑而帶著慘不忍睹的傷的證據照片。也有法輪功法理和功法簡介,以及法輪功已洪傳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介紹,不同國家、不同膚色族裔的人們都可以自由地學煉法輪功,只有在中國大陸被中共禁止。

集會上數位法輪功學員發言。親身經歷「四•二五」的學員,講述了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法輪功學員萬人和平上訪北京國家信訪局的起因及事件過程。另一名遭受中共迫害的學員含淚講述了自己的親身遭遇。歐洲法輪功之友代表發言,呼籲各國政府,包括英國政府,在基本人權面前,將經濟利益和考慮放到一邊,加入國際社會共同譴責中共迫害和暴行的行列。

集會之後,學員們舉著橫幅和真相展板,遊行前往倫敦唐人街,途徑倫敦最繁華熱鬧的街道。學員們沿途向民眾分發真相傳單,揭露中共迫害,講述法輪功真相。許多路人駐足觀看遊行橫幅、認真閱讀傳單,許多人對法輪功學員反迫害表示支持。其中,來自冰島的艾斯娜女士是國際通訊教授(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表示,這樣的活動很重要,中共活摘器官暴行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她表示會告訴她的朋友們,並在課堂上和學生們進行討論。

來自冰島的艾斯娜教授(左)表示,揭露中共暴行很重要
來自冰島的艾斯娜教授(左)表示,揭露中共暴行很重要

「四•二五」萬人和平上訪起因

十二年前,遵循「真、善、忍」法理的法輪功學員們一心只想做個好人,通過不斷提高自身道德,凡事找自己的不足,同時,煉法輪功五套祥和舒緩的功法,從而修心向善,祛病健身。然而,隨著廣大民眾修煉法輪功身心受益後,口耳相傳,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學煉法輪功,這觸動了中共及其黨魁一貫要獨裁鐵控人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的本性。羅幹、何祚庥等為了撈取政治資本,迎合江澤民小人妒忌的變態心理,完全不顧廣大民眾煉法輪功後身心健康的奇效與提升社會道德水準的現實,「先定罪,後調查」,多次構陷法輪功,中共對法輪功學員們的非法侵害不斷升級。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一日,中共御用科痞何祚庥在雜誌上發表文章誹謗法輪功,無中生有地詆毀法輪功。四月二十三日,天津市出動防暴警察三百多名,毆打、驅散自發前往雜誌編輯部和平理性地澄清事實的法輪功學員,並逮捕了四十五名學員。得知這一消息的許多北京法輪功學員決定四月二十五日前往北京國家信訪局上訪,聽說這一情況的外地法輪功學員也相互通知。四月二十五日那天,緊鄰中南海的國家信訪局外,自發前往和平上訪的人群達一萬多人。

當時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這個事件,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法輪功學員萬人和平上訪,被稱為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和平理性的上訪。法輪功學員所表現出來的理性平和與對正信的堅守,得到國際社會的讚賞。

「四•二五」當天,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面接待。天津被捕學員得到了釋放。上訪法輪功學員於晚九點左右離開。就整個過程而言,法輪功學員開創了中國民眾與政府和平對話解決矛盾的良好範例,此舉還獲得了國際上的普遍讚譽。然而,中共邪黨當權者江澤民出於其狹隘的妒嫉心理,認為一萬多人去了中南海是對其權威的衝擊,因惱怒而失去理智,決定迫害法輪功,並於約三個月後發動了對法輪功的全面鎮壓。

至今,中共及江氏集團發動的對法輪功學員的非法迫害已近十二年,迫害手段殘酷,大量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致死、致殘,中共甚至把遭其非法關押的法輪功學員當作器官移植的活供體,摘取法輪功學員的人體器官販賣。中共的邪惡本性及暴行令人髮指,善惡有報是天理,自古從來都是邪不勝正,認清中共邪惡、鄙棄中共的人們也是在給自己和子孫後代開創美好的未來。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