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修煉十多年,後來奶奶也走入大法。每個大法弟子的路都不同,沒有參照,舊勢力對大法弟子的考驗是不看年齡的。一家四人都修煉,在這個環境中,看到對方的缺點很容易,要看自己的,卻很難。很多時候,總是感慨:修煉越似簡單,卻發現越難做好。同樣一件事情,層次不同,感受不同,體會不同。我在生活中,碰到很多誘惑,每次親朋好友約我出去玩,去打球吃宵夜,不時介紹對像給我,我思想中經常發生較量,很多時候在這些誘惑中有點茫然。面對的關,不刺激到心裏不算數。我找到一個方法,就是背書,我選擇背《洪吟》用法來充實自己,那些干擾因素就沒生存之地。
講真相方面,我們一家人互相配合。我負責做資料,爸爸負責裝訂,媽媽負責協調,奶奶年紀大了,只能發發資料。雖然每個人都不全面,但是配合起來,就有了整體的力量。師父一直希望弟子能夠互相協調好,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失,我們一家人也在向這方面努力。我們家庭資料點建的比較早,這麼多年,風風雨雨的走過來,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對打印機比較熟悉,用起來很順手,但是也有出故障的時候,一次零件的老化造成了故障,打印機內部零件問題,我看到這個情況,心裏就有點埋怨它了,打印機的外殼很難拆開,而且每次拆外殼都會把身上弄髒,我開始逃避:「看來換個新的好了!」爸爸走過來,說他修修試試。我說別修了,一般都修不好的,買個新的吧,這種日本貨做得很保密的,零件都難買到。爸爸沒說甚麼,第二天默默一個人在房間裏拆了一天。我當時看他執意要修,我也沒說,我心裏想:「反正也是白忙活……」晚上爸爸高興的告訴我,打印機修好了。他說出的那一刻,我沒吱聲,想起來挺慚愧的,因為我心態完全不對,不僅不協調爸爸做,還起了干擾的作用。爸爸說他站了一天,身體很累,不過值得。是啊,平時生活中的細節,能夠反映出一個修煉人的層次。每次看到爸爸做出一本本精緻的書籍,看到他不厭其煩的摸索更好的方式,我都在心底默默佩服他,在爸爸身上,我看到了大法弟子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媽媽是個很能幹的人,雖然她不會電腦,但是家裏一切家務她全包了,而且速度可以用神速來形容,大法弟子就是與眾不同。她的能幹,讓我和爸爸都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完全不用考慮生活中的瑣事。我一般晚上做資料,常忙到深夜,我叫媽媽給我做點吃的,媽媽每次都默默給我做,我從沒聽過她一句怨言,我想雖然她做的是家務,但是作為一個證實法的整體,她背後付出的比我直接做的還要多。師父講過海外弟子辦媒體的事,拉廣告發傳單的和負責人的威德是一樣的,因為大家是一個整體。媽媽做協調工作很努力,幫助同修付出很多,經常一個人在外面奔波,風裏來雨裏去,從不間斷。一次去一個邪悟了的學員家,媽媽不知道她家具體位置,後來是到當地到處打聽找到她家的,到她家後,她家裏人還不理解,受到很多冷嘲熱諷,即使這樣,媽媽都沒放心上,一直在法理上開導她,直到勸醒她為止。在媽媽身上,我看到了大法弟子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信心。
多學法,時時清洗自己,保證每天足夠的學法時間。在平時的工作中和常人接觸多了,或多或少會被常人的因素影響,只有經常學法清洗自己,才能保持好的狀態,正念也就更足一些。「你平時總是保持一顆慈悲的心,一個祥和的心態,遇到問題就會做好,因為它有緩衝餘地。」(《轉法輪》)每天把做三件事放在首位,常人的那些事情就會慢慢看淡。
在此,我也談一下我對年輕大法弟子婚姻和老年同修病業的看法。關於年輕同修能不能結婚這個問題,交流文章很多。我覺得,每個大法弟子的背景不同,緣份不同,情況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的固定。能不能夠擺正助師正法和符合常人狀態這個關係很主要,要站在法的基點上考慮問題,而不能站在如何過日子的基點考慮問題。我在週刊上看到很多同修過情關的心得,我很有感觸,有很多同修的配偶不是修煉人,很多當初都是反對大法的,但是在同修向內找講真相的過程中,把家庭圓容好了。然而也有很多大法弟子在這個時期擺不正關係,掉下去了,這都是自己的原因促成的,沒有擺正好生活和修煉的關係。年輕大法弟子和中老年大法弟子所處的成長經歷不同,各有各的關。我想,在大法修煉中,人表面形成的觀念都是阻礙自己昇華的大山,都必須去突破的。年輕大法弟子主要表現在感情上,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可救藥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裸體畫就在馬路中間掛著,看你怎麼面對……中老年大法弟子表現在病業狀態,身體出現病業狀態,看你能不能放下……。把心放下,堅定一念,沒有闖不過去的關。修煉難就難在如何去放下自己最執著的那顆心。師父說:「在真正的劫難當中或過關當中,你試一試,難忍,你忍一忍;看著不行,說難行,那麼你就試一試看到底行不行。如果你真能做到的話,你發現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法輪》)
回憶修煉的點點滴滴,我身邊感人的事情很多,講真相方面我們一家僅是萬花叢中的一朵,不能一一敘全。全世界大法弟子都是同一個目標:做好三件事。我看到,在以後的日子裏,大法弟子會配合的越來越好,這是師父的期望,也是正法的必然。同修們,一起再接再厲!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1/6/11/1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