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好小同修的經驗與教訓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七月四日】十六歲的時候,我上班了,有一天早上上班經過一個銀行門口時(至今還清楚得記得那個地方),突然身體不能動彈了,人像被定住了;看到路人也不能動了,就像圖片一樣。這時一股很強的熱浪快速的從頭頂正中間一直流至全身,還有個聲音對我的心說,你一定要守好德。大概五秒鐘的時間,我又能動了,再看周圍也恢復正常,開始運轉起來了。還有一天在家裏午睡,做了個很清晰的夢對我說:你是來修煉的,要先吃苦才會甜。醒後,感到清清楚楚有個「人」站在我家櫃子旁,對我心發問:你是願意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我想剛才夢裏不是剛做了的嗎?馬上就用心回答:願意先苦後甜。從此,老是想著要修煉。

到了二十六歲,迫於家庭壓力結婚了,修煉的事也就逐漸放棄了,沒想到的是機緣卻到了。九六年七月,婆婆的熟人到我家介紹說,法輪功很好,問她想不想學?她不想學,我卻是馬上來了精神(感覺這就是我要的),立即帶著丈夫去聽了師尊的九講。那真是如沐春風,終於盼到了,多年的等待就在此時呀!

在這裏主要想多談談督促小同修,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我的兒子是從小就開始修煉的,現在已經十三歲了;我的修煉過程就伴隨著他的修煉,相互彼此鼓勵、督促。在他很小(大概二歲時)就教他學《論語》、讀《洪吟》、聽師父講法錄音,那時他的心很純淨,也聽話,直到小學畢業都是個很優秀的小弟子。

但是,人世間是複雜而險惡的。自從他上了初中,由於我督促學法的疏懶,加上學校各種不正的思想的污染,加上又進入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強),一度走入常人之中,品德下降了,心胸狹窄,經常發脾氣,一不順心就嚷嚷,喜歡上了常人刺激性的東西,只願意看電視、玩遊戲等等,簡直是變了個人。我很痛苦,反覆勸導,根本沒用,暗暗的留了許多眼淚,根基這麼好的孩子為甚麼說變就變了呢?給他讀法也聽不進去,煉功也嫌累。

我心中反覆思量,大法弟子救度世人,我連身邊的小同修都教不好,真是慚愧呀。難道就這樣看著他沉淪下去?我想,不管怎樣也要把他拉回來!想好了,我就放下了這顆愛面子的心(我兒子是個小同修,同修們都知道),主動和一個也有個十四歲左右女兒的大法弟子交流(她女兒也是個小同修)。原來她也有這方面的困惑!我們冷靜下來一齊向內找,總結了幾條小同修下滑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我們在各自在個人修煉中還有很多缺點(比如我忍性不夠,喜歡盯著看別人的缺點,煉功怕苦等等),小同修們為了幫助我們,把這些缺點放大了許多倍刺激我們改正(愈加要我們難以忍受);我們家長修煉中的不符合法的方面(一思一念,行為)會嚴重影響他們的修煉,會被他們接受或效仿。所以體會到要帶好小同修必須自己走的儘量正才行。

另一方面,在常人的在染缸中,小同修的自制力還較差,還沒有經過艱苦環境下的心性反覆磨煉過程,不能體會到法的難得與珍貴;一碰到常人中的各種誘惑很難把握的住;感覺還是常人中的東西來的實惠,偏離了法,就會去追求常人的目標;這就需要不停的督促小同修學法,驅除常人中的污穢。

經過痛苦的向內找,我們對這些小同修是這樣做的:

一、從最刺激自己的小同修的不良行為下手,找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承認錯誤,剖析自己不符合法的地方,講給他聽,從而改正自己而且教育他。

二、抓緊時間督促他學法。小同修學習負擔重(初三了,在中國學校抓得很緊,業餘時間很少),就利用中午吃飯的時間詢問學校的情況,引導他走正路;晚上,上完晚自習,睡覺前大聲的讀法給他聽(每日一節),即使睡著了也要把該讀的一節讀完;睡著了,一晝夜的小聲的循環的播放大法音樂(《普度》或《濟世》)直到清晨。

三、集體學法一定要堅持儘量帶小同修同去,能讓他們體會到我們是一個整體,溶於法中,我們學法小組的同修也經常專門引導小同修或是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讀法,多一些的鼓勵;幾個小同修能碰在一起學法就更好了,比學比修,進步更快。

四、平時,做家長的要儘量有時間多跟小同修呆在一起,關心、提醒、引導他們,把他們從常人中拉過來,感覺真像是和邪惡勢力做拉力賽。

五、以上方法要持之以恆,如果稍有鬆懈,小同修也會有反覆,有常人似的狀態發生,這時肯定是這段時間的學法沒有跟上造成的。

這樣做的目地是不停的向他們的腦袋中灌法,提醒使他時時刻刻記住而不偏離;而且效果很好,小同修的轉變較大,正念強了。

還有意外收穫:孩子的爸爸由於邪惡迫害,不敢修煉大法,通過我每天晚上大聲的讀法,他也學進去了很多,再多加以解釋和實際中不斷的、選擇時機性的跟他講真相,他也認可了大法,不再怕邪惡迫害而影響家庭。家中的環境也正過來了,小同修也回到大法中了。心裏真是感悟到大法的偉大,無所不能!做的不好,只是自己不行啊。

只有在法中,才有無量的智慧,才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學法、發正念、講真相,揚起回家的風帆,此生無悔的跟著師尊回家!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