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生出覺的自己「了不起」的心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日】記的師父在法中講過:「如果你把大法擺到次要位置上去了,把你的神通擺到重要位置上去了,或者開了悟的人認為你自己的這個認識那個認識是對的,甚至於把你自己認為了不起了,超過大法了,我說你已經就開始往下掉了,就危險了,就越來越不行了。」(《轉法輪》)現在我發現自己也有這種認為自己不錯、了不起的心,雖然自己沒有開悟。而且看到周圍一些同修,也有這種表現。有的是對法理的認識比較清晰;有的是沒有向邪惡寫過保證書;有的是救人救的很多;有的是做資料做的好;有的是口才好;有的是法背的好;有的是年輕,覺的老年同修囉囉嗦嗦的;有的是認為師父說大法弟子了不起,所以自己就認為自己不錯。反正都有自己驕傲的地方,覺的自己了不起,從而覺的別人不如自己。我冷靜下來分析了一下,覺的是有下面幾點沒有認識明白,而導致出現認識上的偏差。

一、我從法中明白,比如我們哪裏做的好,是因為符合了法在不同層次的要求。師父也講過「法無定法」的法,我們在這個層次中認為是對的,但站在更高的層次上講可能就不對了。甚至開悟的人明白的也只是他所在層次中的認識,他的認識並不是最高的、最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也不要把自己的認識認為是絕對正確的,也就不會覺的自己有多麼了不起了。

舉個交流的例子吧,我最開始不跟同修切磋交流;後來覺的交流很好,就經常交流;然後發現頻繁交流也是耽誤時間,讓自己靜不下心來;於是就改為偶爾交流。而且交流的對像也選擇了一下,一是以明慧網上的文章為主,其次減少與一些偏激悟法的同修去交流,同時主要以學法為主,這樣一來,安排好了自己的時間,感覺提高很快。

二、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拿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短處比,也容易覺的自己了不起。比如曾經一個甲同修對乙同修說「我都救了一萬多人了,你救了幾個」。乙同修知道自己救人少,表面沒有吱聲,但是心裏卻不服氣的想:「你上次跟你弟都打起來了,兩人打的在地上翻滾是咋回事,你修的也不怎麼樣!」其實都是覺的自己不錯。把自己的長處跟對方的短處比,生出來覺的自己了不起的心。

我也有這個毛病,悟到甚麼了,到處講,好像別人都不如我似的。特別是有一些同修不善言辭,半天也說不出來甚麼,我更覺的他們不如自己。結果有一次在營救同修過程中,我發現那幾個被我「看不起」的同修,講起真相來,那種自如與祥和的態度,讓我非常慚愧。因為我一講真相要麼就是張不開口,要麼就是氣勢逼人、不夠冷靜。然後我明白了,同修們修的好的地方,是不會表現出來的,而他們表現出來的,正是他們修的不好的地方。而自己並不能看到一個同修修煉的真實情況,所以不能認為自己修的比同修好。

還有一次是以貌取人得到教訓。我總認為看上去皮膚好的人就是修的好,另外一個丙同修也是這種認識。一次丙同修和一個滿臉是皺紋的老同修丁在一起發正念,丙同修心想:「也不知道這麼多年丁同修是咋修的,怎麼修來修去還滿臉的皺紋!」結果再一瞅,丁同修是一個非常年輕漂亮的大菩薩。丙同修大吃一驚,也不敢小看別人了。回來跟我提起這事說「別看咱們臉瞅起來白淨,可能還不如人家滿臉老皺紋呢」。對此我也深有同感。咱們怎麼能夠看到同修的真實情況呢!我們只能要求自己不斷的在法中精進,而不是來與同修比,誰好誰不好了!

三、這也是妒嫉心的表現。因為覺的自己了不起,看不起人,因此對同修不善。無法靜下心來看看自己的問題,更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甚至看到同修的優點都是一副挑剔的目光,總想找出同修的一點毛病,不服氣。而不是看到同修的優點發自內心的替同修高興。對一些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實在挑不出毛病的同修,就變成崇拜對方了。我突然想起了師父講過:「妒嫉心要不去,人所修煉的一切心都變的很脆弱。」(《轉法輪》)妒嫉心不去真是影響修煉人的正念呀。我自己有這種心態,同時發現周圍的很多同修也有這種表現。比如兩個同修都在監獄中,一個被打了,一個沒有被打。被打的想:「怎麼光打我不打她呀!」這是被打的同修出來說的。A同修在被惡警迫害中正念很足,B同修知道後,想的卻是:「有甚麼了不起的,真有本事就別被迫害呀!」這是B同修告訴我的,她覺的自己這種想法很對。當然能做好不被迫害是最好了,但是B同修的話中我們也看到了妒嫉心,潛意識中覺的自己才是真正正念強,沒有被迫害,對同修表示不服氣。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四、受邪黨文化中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影響。這種平均主義真的很古怪,看不上別人超過自己,但是卻又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比如都是大學畢業,A同修找到好工作了,B同修沒有找到好工作。那沒有找到好工作的人就妒嫉上了。我周圍也有這樣的同修,聽說C同修能寫文章,D同修就挺妒嫉,D認為他孩子比C同修學歷高,能力強,他孩子都沒有寫,怎麼C就能寫呀?我們應該明白一個法理「人各有命」而且修煉人也是這樣的,每個人儘管修煉了,福份、能力都不相同。不能這樣看到別人怎麼樣,總想超過別人。

個人體會,層次有限,不足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