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去執著的認識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師父講過,「告訴你一個真理:整個人的修煉過程就是不斷的去人的執著心的過程。」(《轉法輪》)如果不修心去執著,是無法真正的助師正法的,更不可能修煉圓滿。那麼作為一個修煉的人,應該如何去掉這些執著心呢?在學法的過程中,我個人體會到有以下幾個方面要注意:

一、按照師父要求多學法、學好法

我悟到,我們在大量學法的本身,其實就是在消去自身的思想業力與去掉自己的執著。我們思想中法裝的越多,壞的東西就越少,執著心這些物質就會越來越少。但是學法的時候,一定要按照師父的要求來學,起碼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得明白,不要去摳字眼。

二、遇到矛盾向內找,找到執著之後,分清執著,發正念清除

當然修煉我們自己還得承受一部份,不可能壞的東西師父都給拿掉了,這就不符合不失不得的理了,所以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關,通過這些關讓我們修去自己的執著心。那我們如何在實踐中修,如何才能去掉自己的執著心呢?師父講過:「為甚麼叫你修呢?首先你得把不好的思想修掉它,你能夠去掉那些不好的東西是因為你不承認它是你,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你不承認它是你,所以才能把它消掉。」(《美國西部法會講法》)

但是在正法時期,舊勢力對每個大法弟子都安排了一套它們的東西,包括一思一念都安排好了,所以我們光分清還不行,還得清除。師父也講過這方面的法:「在對於思想業力的反映上和邪惡勢力給我們所製造的破壞,我們向人講清真相,都是在採取主動清除魔而不是縱容和消極承受,但思想和行為一定要用善的。」(《精進要旨二》〈評註一〉)

舉個例子,比如今天家裏人跟我莫名其妙的吵起來了,我還嘴了。這就是我執著心出來了,我光後悔沒有用,因為在另外空間這種執著心是一種物質,不把這種物質連根拔掉,下次它遇到同樣情況,還會返出來。我就得在思想中分清這種爭鬥心不是自己,發正念清除掉。再遇到的時候就能夠做的好些了。下次再來的時候,可能自己表面上就能夠忍住了,但心裏還是有點不舒服,為甚麼不舒服,還是有執著心,比如怕被人說,求名,然後我們還是分清這種執著心不是自己,並且發正念清除。因為我們在分清這些執著的同時,另外空間師父就開始給我們往下拿這種物質,當然不是一次全部拿下去,是拿一部份。因為另外空間的這種不好的物質少了,下次我們就可以做的好一些,可能再遇到這種被辱罵的情況的時候,就能夠非常坦然了。但是可能夢中還是過不去,怎麼辦,還是採用這種辦法修自己,向內找到自己的執著之後,分清這些東西不是自己,然後發正念清除,再到後來,這種不好的執著就全部沒有了。

其實方方面面都存在一個分清自己與執著心的過程,師父講「主意識要強」、「修在自己,功在師父」(《轉法輪》)。我們只有能夠分清這些執著心,才能清淨下來,最後思想中達到「無私」與「慈悲」的狀態。在這種神的狀態中,能夠真正的救度眾生、助師正法。如果滿腦子胡思亂想,七情六慾都很重的情況,這和人有多少區別呢,雖然是做著講清真相的事情,實際上是人在做,效果會大打折扣。

當然有的執著心比較好去,我們發兩次正念就能清除了;有的形成了觀念了,就得反覆多次才能去掉。有的執著心,是其它執著心,比如根本執著沒有去掉而引起的,就得向內找,把根本的原因找出來,才能徹底清除掉。

比如一個同修對自己孩子的情非常重,她就說,這個兒女情不是我,我得清除掉。但是收效甚微。為甚麼呢,因為她光想去這個情,但是這個情得把名利心都去掉之後,慈悲心才能出來,兒女情才能去掉。但這個同修對利益還比較執著,私心也有點大,對自己家人與外人,真的就是兩個態度。這種對自己家人與外人的分別心不去掉,慈悲心也出不來,所以有的執著心如果分清、也發正念了,還是去不掉,我們就得向內找一找,看看是不是還有甚麼問題沒有悟到。

三、斷絕世俗間的東西,不讓任何外來因素干擾

師父講到:「現在客觀上也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嚴重干擾你不能夠往高層次上修煉,嚴重的影響著煉功人。」(《轉法輪》)我悟到,外來的干擾現在也非常嚴重。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師父其實也講過:「電視、電影、文藝作品中宣傳的東西,它是引導你去做常人中的強者,做更為現實的常人。你超脫不了這些東西,你與煉功人的心性、心境差距就越大,你所得到的功就越少。煉功人要少或不接觸那些低級的不健康的東西,應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為別人所動,不動心。」(《法輪功》師父其實把法都講明了,我們照著做就行了。除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一切電視、電影、小說、報紙、音樂、雜誌、繪畫、廣播、包括甚麼電子遊戲,這些東西根本就不能夠再碰了。那我們就應該分清執著這些的思想都不是自己,不再讓這些外來的因素干擾自己修煉了。

其實修煉人到了最後,世間的很多東西是要斷的,當然平衡家庭與社會關係是應該做好的,但是執著心得去。

個人體會,層次有限,不足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