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孔孟之義利觀(二)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十月七日】(接上文

二、重義輕利

孔子提出了「重義輕利」思想,並以「義」和「利」區分君子和小人,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區別,在於君子重道義,小人則重利益。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行為光明正直,不搞歪門邪道,「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小人於事則只想到有無私利可圖,患得患失,忙於算計,會為利益捨棄道義。君子無私無我,不計個人得失,胸懷天下;小人則喜歡勾結謀私,為滿足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孔子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君子與小人的心胸和視野則不辨自明。

君子敢於堅持正道原則,糾正別人不符合道義的做法,而不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一次,顏回問孔子說:「小人說的話有甚麼共同點嗎?對於君子來說,不能不加以分辨啊。」孔子說:「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為義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而相惡。」指出有道德智慧的君子,並不是用言語去說服他人,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涵養來感化他人。他們是站在道義原則上互相之間進行勸誡,過後還會很親近。因為指出對方的缺失,是出於真誠和責任心,並非埋怨妒忌。小人則站在共同搗亂的基礎上,表面上看起來互相親近,而轉過背來就互相攻擊。

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指出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是明瞭人生真諦的人,「樂」在道中,無慾無求,日日精進向上於修德修道,小人則日日向下沉淪於個人私慾。一次,在陳國被困斷糧,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是說君子即使陷於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和節操。而小人遇到困境,就會肆意胡為。孔子還說:「放於利而行,多怨」,指出如果行事以求利為目標的話,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在孔子與子貢談論治理國家食、兵、信三者孰為重時,孔子以信為第一,認為「民無信不立」,民信則屬於道德追求的範圍。

孟子同孔子一樣也是重義輕利,主張「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提倡人們以「義」為先,追求正義,反對放棄仁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孟子》書中專辨義利的文章,其中孟子見梁惠王一章被放在全書之首,清代焦循《孟子正義》雲:「《孟子》七篇,主明仁義,以此立首也。」孟子來到梁國,梁惠王接見他的第一句話就問孟子能給他的國家帶來甚麼利益,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族有利?』一般人士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唯利是圖,那些爭權奪利的人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漢代司馬遷說自己每次讀孟子見梁惠王,常常感歎不已:利實在是天下大亂的原因啊!

一次,秦、楚準備交兵,孟子在路上遇到了宋牼,宋牼告訴他準備先往謁楚王,再往謁秦王,「說而罷之」。孟子忙問他用甚麼道理來勸罷雙方,宋牼說:「我將言其不利也。」孟子說:「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孟子認為他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他的理由卻不行。勸秦楚罷兵應從合不合仁義出發,而不應從利不利出發。孟子說:「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有利而停戰;軍隊的官兵也因有利而罷兵。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係來互相對待,這樣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停戰;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係,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必要去談『利』呢?」孟子認為,處理君臣、父子、兄弟的關係應靠「義」來維持而不是「利」。

孟子聽說齊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趕到齊國,齊宣王問他說:「同鄰國交往有甚麼原則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孟子說:「《尚書》上說:『上天降生萬民,賜予人道德規範,為他們設君主、立師長,要他們協助上天愛護百姓,遵守道德,天下誰敢超越它的本份?』大王如果對內施行仁政,讓百姓在耕種之餘學習忠孝、仁義、禮儀、守信的道理,必會使近處的人安居樂業,而遠方的人也會前來歸附。如果哪個諸侯失道,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百姓簞食壺漿來迎接您,難道有別的要求嗎?只是想避開水深火熱的環境啊。如果水更深、火更熱,百姓也就只有轉望別人去解救他們了。愛撫百姓而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的住他。」孟子因勢利導,從天理、民心的角度向齊宣王闡述王道、仁義,最終使其放棄了戰爭,實施仁政。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