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感悟傳統文化之「天人合一」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三月七日】「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有著深遠的影響。古人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即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才能在任何時候都立於不敗之地。天人合一涵蓋天人相應、天人感應、天人合德等諸多方面,本文擬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天人相應

古人認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上天造就萬物並賦予其美好的德性,為其制定了法則,《詩經》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儒、道、釋三家對此也均有闡述。從儒家看來,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人通過修德可成賢成聖;從道家看來,修道之心人人都有,返本歸真,回歸大道;從佛家看來,佛性人人有,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由此可見,要達到人與天通的境界,人必須要昇華道德,達到更高的標準以達天人合一。

古人認識到「天人」是個整體,他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關係。從道家看來,人是宇宙的一部份,人本身也是一個小宇宙,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宋代程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泛愛萬物的思想,是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責任意識。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本質上是上下貫通的。「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內在依據。《尚書》中就有對堯舜「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儒家講「致中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和諧天下。古人還講順應天時,即根據自然規律來安排農業生產、生活節律、社會事務,古代有專門記載天時規律的文獻,叫作「月令」,如《禮記﹒月令》的第一部份,詳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變化、動植物物候特徵,由之引申出人們在這個月應該做甚麼事、禁忌做甚麼事等,這叫作奉天時或動善時。

漢字中的「命」字既可表示「命令」,同時也是「生命」的意思。古經中常用「命」字來指代「天命」。這一字之中,一切生命與能力都在上帝的命令之中。上帝創造天地之初所做的就是發出命令。孔子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知天命」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即與天的意志相配合,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是說德是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於天,任何事情都無可奈何於我。《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要發揚「誠」的德性,與天一致,通過「格物致知」、「至誠之道」可以「知萬物之化育」,從而與天地參,也就是「以德配天」。《詩經﹒周頌﹒敬之》說:「敬之!敬之!天維丕思!命不易哉!無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 意思是:「恭敬吧!上天如此明察,獲得天命不容易啊!不要以為上帝不知我們所為,要知道他的使者不斷來往於天庭,時刻的注視著你們呢!」認為人來到這世上,要思考上天所給予的使命是甚麼呢?要善於自省,使所作所為都合乎天命,正所謂「道也不可須臾離也」。

在古人心目中,天是人敬畏、侍奉的對像。孔子主張敬天法天,稱讚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認為人的心性是溝通天人關係的橋樑,要求人堅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養德才能達到知天、事天。《禮記﹒中庸》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指祭天地之禮,古時天子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歸功於上天的指導、幫助和保祐,冬至日祭天稱「郊」,夏至日祭地稱「社」,合為「郊社」。祭天作為朝廷吉禮中第一禮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報本,要尊天尊地,也就是尊上帝。荀子講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春秋時的子產對於禮的認識也反映出天人相通的思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二、天人感應

古人認為天人可以相互感應。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也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尚書﹒洪范》中對天人感應進行了系統性整理,把自然災異和人事行為是否端正對應聯繫起來了。《呂氏春秋﹒明理》則分門別類的把災異分為風雨、寒暑、陰陽、四時、人、禽獸、草木、五穀、雲、日月、星氣等許多方面,每個感應之中又區分出許多種複雜情況。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認為人類的行為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其行為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他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墨子說:「天之志者,義之經也」,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也就是天意,人君須要時時刻刻注意這些變異,檢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違背了天意,改過自新,爭取挽回天意。

古代從帝王到庶民均有祈天的習慣,古籍中記載了很多真誠而多樣的祈禱:敬拜之禱、感恩之禱、祈福之禱等。孔子還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說如果冒犯了上天,怎麼禱告都是沒有用的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描寫出當時發生地震及同一時期發生的日蝕等多種其它反常的自然現象,解釋為朝廷「不用其良」(沒有任用賢能)、壞人專權等失政行為的結果。《商史》記載了成湯祈雨的故事:成湯因久旱無雨,誠懇的向上天祈禱:「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並以六件事自責說:「是因為我政令不當使百姓失業,或是我的宮室奢侈、生活腐化,或是我管理不善使賄賂風行、小人得勢?」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里便下起了大雨。成湯這種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的精神,儒家將其列為「聖德芳規」,成為古代官場的一種道德精神,亦稱之為「官德」。

西漢時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認為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是上天表示對人的譴責和嘉獎的兆示,他向漢武帝進言說:「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災異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恐懼,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勸諫君主必須按天意行事,像日月蝕、地震、山崩、水溢之類等災異的發生不能只看其表象,都有其內在根源。董仲舒繼承了孔子、孟子的義利觀,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張,強調義重於利,指出王道及三綱五常來源於天,道德規範是「天」為「保民」而賜予人間的,要接受聖人的教化而為善,堅決阻止「奸邪並出」。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關注之下,動機不善就可以懲罰,不必等到釀成事實, 並相信任何異象都有所昭示。

天人感應,因果關係,如影隨形。翻開人類歷史,天災幾乎從未曾斷絕過,史料同時也記載了許多行善者身上發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風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充份證實了重德向善最能夠得到上天的眷顧與保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化險為夷,因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古人認為天象的變化也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和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明智之士當選擇以趨吉避兇。

三、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是人們追求的崇高理想,指人應該效法天德,與天合德,自覺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傳統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張從完善個人做起,認為人們通過修身可達到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儒家講的是入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提出道德修養中的克己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復禮的修身之道;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大學》中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係、人際關係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建立起圓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佛道講的是出世,通過修煉可達到佛道神的境界,道家講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講的「佛光普照,禮義圓明」,無不濟世利人,教人向善。

天以仁愛生長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天意至仁,而人之仁德取法於天。「仁愛」精神是傳統道德規範的體現,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與義、德、忠恕、禮、樂等相聯繫而構成一個整體倫理結構,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和「泛愛眾」,孟子說,「仁也者,人也」,人如何成為仁,也就是人如何成為人,孟子還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意思是說君子的崇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了古聖王帝嚳高辛的「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盛景;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佳境;帝禹「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的政德;周初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的仁政。被司馬遷稱譽的「盛景」、「佳境」、「政德」,其實都是「仁政」的代稱,「仁愛」是他們共同的美德。墨子也說到「聖王法天」,認為因為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所以聖王效法天德,博施濟眾。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稟賦天地這種好生之德。宋代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提出以天地為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周敦頤說:「天地生萬物,而又唯聖人能與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問其原因,他說:「欲常見造物生意。」朱熹認為仁體現了宇宙的「生生之理」,說:「仁有生的意思,如四時之有春,彼其長於夏,逐於秋,成於冬,雖各具氣候,然春生之氣皆通貫於其中。」 程顥說:「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認為萬物生意最可觀,如魚躍鳶飛,活潑的表現著宇宙生命的和諧,而當皇帝折斷柳枝時,則予勸阻說「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古代思想家認為,生(創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聖人都要順天地順陽之道而施仁,「明道救時」,「止於至善」,並揭示出「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道理。

所謂「天人一也」,也可以統一於理,統一於道,統一於高尚的道德,強調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當一個人真正做到透徹的了解人與宇宙大道之間的關係後,就自然明瞭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意味著人們主動自覺的去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傳統理念規範明確了人們對於是非、善惡、正邪、美醜的基本判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甚麼都重要。然而當今中共卻反天反地,反宇宙規律,更不尊重生命,割裂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關係,使社會道德淪喪,製造了無數人間悲劇,破壞人們的正信,迫害修煉「真、善、忍」的善良民眾,必為天理所不容。如今貴州平塘發現兩億多年前的巨石,在裂開後的斷面上竟有「中國共產黨亡」六個大字,可見中共邪黨惡貫滿盈,人神共憤,天要滅之,當今中國大陸各種天災人禍現象頻繁出現,天警世人,把握時機,現在發生在中國的「退黨潮」就是天象在人間的一種體現,已有一億三千多萬中國人聲明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了解真相,做出順應天理的選擇,讓生命回歸天道自然,是為自己選擇了美好的未來。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