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513】寓「真善忍」於教學 大法開智開慧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五月七日】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前,我地公園、車站、公路旁的空地上到處可見煉法輪功的人晨煉。許多單位領導看到煉功人是本單位身體最健康、工作最兢兢業業的人,同時也發現這些職工修煉法輪功後,在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獎金福利分配等方面看得最淡,再不像往常一樣爭搶,讓領導少了不少麻煩,所以許多單位免費提供場地,讓修煉的職工業餘時間自由煉功、洪揚「真、善、忍」。

我校在一次例會後,校領導請兩位煉法輪功的同事向全校老師介紹法輪功,我因此走進了大法修煉。

一九九八年秋,學校臨時組建了競賽班,校領導要我擔任這個班的數學競賽課的教學。當時,明顯有三大困難:一是生源不及別的學校優秀,特別是這個班的學生以前從未進行過競賽培訓,而別的學校的學生從三年前就開始了培訓;二是我沒有競賽輔導經驗,以前只是從事常規數學教學工作;三是學校和我無任何輔導資料和書籍,用甚麼競賽書,哪裏找競賽試題,都需到別的學校去取經。我怕有負眾望,向領導說了我的擔憂和實際難處,想請領導另選輔導老師,但領導不答應,我想到自己是個修煉人,也只能服從安排。

在競賽輔導工作中,我記住師父的話:「我們搞個科研項目,領導交給甚麼任務,完成甚麼工作,我們都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的很好。而恰恰在我們自己那點個人利益上,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衝突當中,我們看的淡。」[1]我遵照師父的教導,不顧慮競賽輔導後的結果,一心一意做好,認真鑽題、選題、評講,人雖很忙,但心裏輕鬆平靜。特別是在解題過程中,一般都能順利的找到思路,並沒出現「數賽題難的恐怖」感覺,恰恰在競賽輔導過程中收穫了常規課所沒有的數學原理、方法、技巧,而且能深入淺出的傳授給學生。這對於無任何數賽輔導經驗的我,只能感恩於師父的開智開慧。

競賽考試的前三個月,每天早飯後至晚自習的十節課,強化數賽訓練,都由我一人上課。所以學生的心態、情緒、紀律都只有我一人關注了,但我的解題、選題、制卷、改卷、評講工作已忙的不可開交,哪有時間和精力經常同學生談心、做細緻工作呢?再說,現在學校的思想教育只是走形式,大話、空談、套話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表面順從而內心不服,避開老師照樣會我行我素。於是,我自然而然的想到用「真、善、忍」的思想來指導學生。

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利用半個晚自習的時間,把當時洪傳大法的圖片請到教室裏。這樣,這批學生知道了大法的洪傳情況;知道了「真、善、忍」的具體含義;欣賞了一些科技工作者修煉後開智開慧、工作取得突出成績的事例。學生性本善良,都很認同「真、善、忍」,想學法煉功。我告訴他們,由於競賽突擊訓練,時間緊些,但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都要按「真、善、忍」的標準行事,等競賽考完後,再利用體育課時間煉功。

從此,在同學之間的相處上,同學們用「善」來要求自己,互相幫助,沒有爭吵,沒有從不同班級抽調過來的陌生感;也沒有瞧不起成績差、妒嫉成績好的學生的現象;下課期間,同學們知道我忙,把講台上的講義、試卷、教具整理得井井有條。在學習上,他們求「真」,務實訓練,不懂就問,測試時,我沒有時間監考,卻從沒出現過抄襲現象。數賽訓練單調而又辛苦,同學們用「忍」來要求自己,課堂勤思、勤練,自習後,洗完手腳,把寢室門反鎖,避免別班學生干擾,在寢室裏安靜複習。每次訓練成績出來後,成績好的不顯示、不驕傲,差一點的找原因。有一次,一個未考好的學生找原因時,找到了複習方面的欠缺,還找到週日在家時,把鄰居家菜園裏的一根竹棍弄斷了的不善行為。

考前,有的同學緊張,我就把師父講的重過程、不重結果的道理告訴學生,告訴他們:學生的職責就是把每一道題盡力做好,擔心結果是有虛榮的因素,反而因此分了神,影響結果。學生沒有了緊張感,考試時都是以平靜的心態答卷,考完後出來對答案,有兩個同學自信能得滿分。後來,這兩個同學真因滿分而獲特等獎,還有十人獲國家級一等獎,十人獲國家級二等獎,五人獲國家級三等獎。這成績遠遠超過了以前競賽成績突出的學校,被認為是我校的一次奇蹟。而我知道,這個班的學生認同大法、實踐「真、善、忍」,是師父打開了他們的智慧。

後來在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我直言:所有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好學生,但沒講明為甚麼要做好學生的因果關係,結果學生不一定真正成為好學生;而我把法輪大法「真、善、忍」的標準告訴給學生後,學生從思想到行為、從人前到人後,所作所為真是老師和家長認同的好學生。

競賽訓練結束後,我校煉功的老師和這批學生利用體育課時間,在閒置的教室裏學法、煉功、交流,現在想起來,那段時間真是身心健康、充實而又愉快!只可惜到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後,我們被迫停止了集體學法和煉功。

現在,也不知道這些學生生活、工作的如何?要不是中共禁止煉功,他們現在該是社會上多好的人啊!

註﹕
[1]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