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寫很快就寫出來了」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九月一日】從開始覺的「沒甚麼可寫的」,到寫出「第十屆大陸法會稿件」,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交流,提醒同修把握機緣,珍惜第十屆明慧大陸法會。

看到明慧網第十屆大陸法會的「徵稿通知」之後,就想「該寫的以前都寫了,這次不知寫甚麼好了,也沒有甚麼轟轟烈烈的事,整天就是按部就班的做著三件事」。後來認識到,這是舊因素在阻礙自己參加法會,對「第十屆大陸法會」起著消極的作用,馬上清理不正的觀念。

一、破「眼見為實」觀念

大陸法會是在網上召開的,不像海外法會可以看到現場氣氛,可是在另外空間展現的卻是同樣的壯觀殊勝。特別是學習師尊的經文《成熟》,以及歷次明慧法會帶來的巨大正面作用,大陸網上法會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問自己,如果在國外的環境下,同修告訴「要開法會」的時候,會怎樣反應?我會毫不猶豫的說「太好了,去參加」,而不是說「我修的不好,不參加了,誰修的好誰去參加吧」,這和自己潛意識裏想的「誰修的好誰寫稿吧、誰有時間誰寫吧、誰會寫誰寫吧」是一樣的,都是被人的觀念阻擋著,沒有用正念去珍惜師尊留下的修煉形式之一──法會。

在海外參加法會,同修們也要互相圓容,除了寫稿審稿,還要聯繫場地、布置會場、協調各地同修,大多數同修要乘坐交通工具到法會現場等等。而大陸網上法會,我們不用在「聯繫場地、請假、花錢坐飛機」等方面付出,只要我們以寫稿等方式正念配合。

對於「寫稿」,體會到:無論自己看的見、看不見,師父確實就在我們身邊。因此,重要的不是強調自己「會不會寫」,而是有沒有想寫的「願望」。 師父說:「你自己只是有這種願望,這樣去想了,真正那件事情是師父給做的。」[1]

二、去「顯示心」

堅定了「積極參加」的一念之後,也就不去想有沒有「轟轟烈烈的事」了,並且看到:想「轟轟烈烈」這本身就是黨文化,摻雜著顯示心、證實自己的心。大法弟子講真相救人、心性的提高,都容在看似平平常常的三件事中,裏面卻包含著師尊的巨大承負和無量慈悲。我就想:把自身經歷的這「平凡中的輝煌」回憶出來,證實大法的救度威德。

下午,碰巧工作上沒甚麼事,就把平時講真相救人的片段寫到紙上,想起一個記下一個,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中的,還有學法時點悟我正念救人的體會。之後,在電腦上打字保留。過了二天,又想起來一些,再補充一下。

到學法小組學完法,讓同修看看,因為互相都了解,在同修的提醒下,又想起來一些能起到證實法、促進提高作用的事例。把這些事歸類,分幾個小標題。加上在其中修心提高的體會,和對大法的領悟。這樣一篇交流稿差不多就形成了。

再檢查幾遍,看寫的是否純正,看有沒有錯字,特別是引用的經文必須一點不差,儘量少給繁忙的明慧審稿同修增加麻煩。

三、先寫出來 再評價「會不會寫」

寫完稿子之後,自己(或請同修看時)再評價說「會不會寫」或「寫得好不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自己已經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都盡力了。如果沒動筆寫出一個字、甚至根本就沒動心(沒想寫),就先說自己「寫不好,不會寫」,那是不「真」的。因為根本就沒寫,依據甚麼評價的「寫不好」呢?不能憑空說話嘛。

四、等明年?「日太長」!

從明慧編輯部「徵稿通知」開始,腦中不時響起師父的詩句「明年再來日太長」(《洪吟三》〈觀神韻〉)[2]。 想起自己曾有「明年再參加吧」的想法,很是慚愧。正法修煉時間緊迫,每一時有每一時要做的事。到法會的截稿日期九月十五日還有一些時間,完全可以寫出來的。

其實,寫法會交流稿本身並不難,難就難在突破自己的人心、觀念。當拿起筆,鄭重的寫下「尊敬的師父好!」,就會感到:師父就在身邊,此時此刻自己真的是在師父面前整理這一年的修煉體會和收穫,這時,修煉路上的點點滴滴就浮現眼前,自然就能體會到「下筆如有神」了。

大陸法會召開之時,宇宙空間莊嚴神聖,普天歡慶,層層眾生都希望看到自己的王和主分享在大法修煉中見證的輝煌,大法弟子更希望取長補短,借鑑好的經驗,共同提高、多救人。也許我認為自己的修煉體會不足為奇,可是對別人也許幫助很大。所以我們還是抓緊時間、重視起來、互相幫助(包括幫助不會寫字的同修記錄),共同珍惜師尊賜予我們的這一次見證大法救度威德的機會。

五、「要想寫很快就寫出來了」[1]

一位同修是家庭主婦,平時很少寫字,她談到這次的寫稿體會時說:

看到明慧網「徵稿通知」後,我想:我得寫,這是使命,法會是師父給留下的形式,「不會寫」是自私,師父要的就是這顆心,這麼多年在大法中修煉受益、師父賦予弟子這麼多,能沒有寫的嗎?一定要寫。

這時,耳邊重複響起一句話「要想寫很快就寫出來了」[1]。

我就找同修交流了想寫的內容,同修也鼓勵說快寫吧,還答應幫我改錯字。我回家就盤腿發正念,然後拿筆寫,前後共寫了四天,寫成了。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三》〈觀神韻〉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