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新西蘭法輪功學員集會紀念「四•二五」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法輪功學員在新西蘭奧克蘭中領館前集會,紀念「四•二五」十五週年。

十五年前,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上萬名法輪功學員在北京中南海府右街中央信訪辦上訪,要求當局釋放在天津被警察無端抓捕的學員,並要求給予法輪功修煉者一個合法的煉功環境。

法輪功學員在新西蘭奧克蘭中領館前集會,紀念「四•二五」十五週年
法輪功學員在新西蘭奧克蘭中領館前集會,紀念「四•二五」十五週年

「四•二五」上訪親歷者的回憶

曾經親身參與「四•二五」上訪的宋女士在集會上發言,她回憶到:「四月二十四日,我在學法小組知道了這一情況(天津事件),當時想,我們修煉真善忍,做好人,做好人還能有錯嗎?這麼多好人被抓被毆打,這個政府怎麼了?我們應該去和政府反映情況,盡一個法輪功學員的義務。」

宋女士還說:「四月二十五日,我一早來到府右街,當時上訪的有學生、農民、工人、軍人、男女老幼。來自北京、天津和周邊地區,有步行、騎車、坐公交車、坐火車來的。很多人頭天晚上就來了,他們露宿街頭……所有的人都主動地讓開盲道,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和出入。每個人都悄悄地減少他人的麻煩,這都是大法修煉者純淨心性的自發表現……晚上九點多,傳話說問題解決了,我們馬上散去,沒有人要求,大家都主動地把周圍環境清理乾淨,把垃圾放在小塑料袋裏各自帶走,地下連個紙屑都沒有。」

從十五年前「四•二五」開始,法輪功學員和平理性傳播真相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宋女士說:「法輪功修煉者向各界講述事情真相,他們只是希望人們能明白真相,不要被中共的謊言欺騙,希望人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法輪功學員的上訪是在維護全體中國人的合法權利

法輪功學員和三普先生曾因修煉法輪功在一九九九年八月份被剝奪工作並拘捕四個月,後又被屢次逮捕和關押,在十多年的時間裏,遭到過種種迫害。如今擺脫中共迫害,來到新西蘭的和先生表示,「四•二五」和平上訪是法輪功學員在行使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他說:「江澤民、羅幹政治流氓集團利用中共邪黨組織迫害法輪功是對中國憲法的踐踏。自從迫害法輪功以來,中國的司法狀況徹底地惡化,中國社會的道德急劇地下滑,物慾橫流。」

和先生還談到,法輪功講的「真、善、忍」是中華民族的根。中共迫害法輪功,迫害「真、善、忍」,實際上就是破壞中國的傳統,斷絕中國人的根,使我們的民族沒有未來,沒有希望。他舉例說:「『真、善、忍』,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人,教育孩子時,都是叫孩子要誠實,講真話,要善待他人,不要和別人爭鬥,這是最基本的。『真、善、忍』是人類最根本的東西,是生命的標準。」

和先生進一步強調,法輪功學員的上訪,不僅僅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也是維護全體中國人的合法權利。中共對法輪功迫害實際上是對全體中國人的迫害,讓中國沒有希望。而法輪功學員維護這個權利,維護「真、善、忍」,將唯一的希望帶給了中國人。

和先生最後談到,他之所以十五年來毫不動搖對法輪大法的信仰並一直堅持向世人講清真相,是想要給世人這個唯一的希望,因為他相信,「正的一定能戰勝邪的,善的一定能戰勝惡的」。

迫害法輪功源於中共十惡俱全的本性

新西蘭法輪大法學會的於景方先生談到,「四•二五」萬人上訪,完全是中國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絕不應成為中共迫害法輪功的藉口。他說:「當時法輪功學員去北京府右街的國務院信訪辦上訪。他們是被警察帶到中南海去的。這是中共事先安排好、有預謀的行為。」他認為,即使沒有萬人上訪事件,中共照樣會迫害法輪功,因為那是源於中共十惡俱全的本性。

於先生表示,「這個政府機制裏哪一部份出了問題,大家去上訪,去幫你解決這個問題,這不是對你這個政權的一種幫助嗎?起碼也是於對政府的一種信任,大家才去的。上億的法輪功學員這個群體,真正地使這個政權受益了。大家身體健康了,節省了醫療費,這是給誰節省的呢?大家以健康的身體為這個社會服務,這是中共治下的社會,實際上真正受益的,是這個政權啊。但是呢,中共是十惡俱全的,即使這樣,它也容忍不了。」

中共為甚麼會對這個老百姓的群體如此恐懼,一定要鎮壓呢?於先生認為,這是中共在建政後對中國老百姓製造了太多的恐懼,所以自身才恐懼。他說:「這幾十年,中共完全是靠暴力、謊言、殺人等來維持它這個政權,製造了無數的恐懼,其中包括文革、六四屠城等政治運動。壞事做多了,所以它才害怕。」

於先生最後表示,自中共「六四」屠城之後,中國人知道要去大規模表達意見,是要冒生命危險的,這不是一句玩笑的話。他說:「一個人能為了信仰,去講一句真話,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本身就很值得紀念。他談到,任何一個政權,想要消滅一種正信,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把上億人和他們的親朋好友推向對立面,最終只能導致其政權的崩潰。

在集會過程中,不斷有路過的車輛鳴笛表示對法輪功學員的支持。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