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一念各有報 福禍無門唯自召(上)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八月十八日】《尚書》云:「惠迪吉,從逆兇,唯影響。」意思是說順著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違背天道而行的,就是災殃,這就像影子隨形、聲音有迴響一樣。

《尚書》還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也都是講的因果規律,善惡報應,不爽毫釐。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福禍的降臨,皆是由人自心感召,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意在提醒世人,慎重自己的起心動念,其中一念若是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福禍的果報就會有天壤之別了啊。

人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了他們的福份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古人白天再三自省,夜晚不忘慎思熟慮,警戒謹慎,在清心寡慾之中,無非是思想著怎樣守住善念,迎來福祥,避開兇禍。古籍中記載的這類事例不勝枚舉,以下為《太上感應篇例證》中記載的幾個善惡各報的例子:

一、導人以善

宋代程顥,倡導人們要遵循天理,仁民愛物,謹守綱常。他任地方官時,「教民以禮義。民有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立科條,旌別善惡。使奸偽無所容」。他常說:「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在自己辦公的地方寫上:「視民如傷」四個字,就是把百姓當作有傷病的人一樣照顧,唯恐有所驚擾,事事對照,體現了對人民的愛護之深。

程顥任山西晉城縣令時,縣境內沿河的不法之徒,專靠威脅索取來往船民的錢物來生活。若有不從,則聚眾焚燒船隻,搶劫風盛行。程顥立即派人將這夥人的首領們捕獲歸案,看他們是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讓他們以當纖夫為業。程顥重視教化,使諸鄉皆有學校,閒暇時遇到兒童讀書「還親為句讀」講解教授。由於治理有方,「晉邑幾萬室,幾年之間,無強盜及鬥毆者」。縣內儒生越來越多,出現了人們互相謙讓、互相敬愛、民風祥和的局面。程顥說:「為令之職,必使境內之民:兇年飢歲,免於死亡,飽食逸居,有禮義之訓。然後乃盡。」

程顥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宋神宗問他「何以為御史?」程顥回答:「使臣拾遺補缺,裨讚朝廷,則可;使臣掇拾臣下短長,以沽直名,則不能。」意思是說:如讓我對皇上拾遺補缺,看到朝政有甚麼失誤能夠補救,那我樂意幹;假若使我專找臣下的毛病,告訴皇上,以換取名聲,我則堅決不幹。宋神宗聽了很讚賞。程顥在御史任上進言頗多,涉及內容包括為君、為政之道。他提出為君要「以至誠仁愛為本,未嘗及功利」、要「明善惡、辨忠邪」。他常給皇帝指出要循天理,注意防止個人私慾的萌發,神宗皇帝拱手對他說:「當為卿戒之。」一次,皇帝遊玩,欲折柳枝,程顥當即勸道:「當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皇帝欣然聽從,程顥並勸其推此及仁愛天下萬物。

程顥回鄉從事講學,「士大夫從遊者盈門。自是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於天下」。他的學生朱光庭跟從程顥學習了三個月,回去後別人問對程先生的印象,他說:「我就如在春風中坐了三個月。」別人問甚麼意思?他說:「先生慈眉善目,待人一團和氣,循循善誘,使人受益無窮,如沐春風。」程顥一生富貴康寧壽考,受人尊敬,其子孫皆賢德,足證其平生善德廣大所致。

二、濟人之難

明代年間,湖南人錢國寶和周尚義兩人結伴到四川做生意,先到成都買米,再到夔州賣掉,兩人都賺了一些錢。錢國寶不幸患了重病,臨終前留下遺書,告訴周尚義說:「我所以死在外鄉,也是命中註定。我死後,賢弟可把我的棺材運回家鄉,埋在祖墳地裏。我妻還年輕,不要讓她為我守寡,賢弟可娶她為妻,代替我教育我的兒子,贍養母親,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周尚義流著淚聽了他的囑託。錢國寶死後,周尚義把錢國寶的全部錢分成本錢和利息,鎖在箱子裏加封條。拿出自己的錢為其備辦棺材壽衣,找了船運回故鄉。到家後,把錢國寶的本錢利息交給錢母,一切喪事開支全由自己支付。

周尚義埋葬錢國寶後,在錢家旁邊租下幾間房子,開設店鋪。凡是錢家每天生活日用,全部供給,每天向錢母問候請安,和錢妻互不見面。錢國寶的兒子六歲,到村學讀書,周尚義早上送他上學,晚上接他回家,時時照看。錢母想按照亡子遺書,把兒媳嫁給周尚義,周尚義堅決拒絕說:「無論誰都想讓妻子守節,亡兄因為母親年老兒子幼小,不得已才有這樣的想法,這不是他的本意。我怎能做下以嫂為妻的敗壞人倫的事呢?」錢母感動而止住了這事。周尚義後來娶妻生子,錢國寶的兒子始終把周尚義當生父一樣看待。周尚義本是一個做生意的人,沒有讀過詩書,但他所作所為,每一件事都合乎聖賢的言論。

三、雅量寬宏

清代時,浙江人許容以擅長寫文章出了名。但是他非常謙虛,從不拿自己和有才能的人相比,待人恭敬禮讓。當時學校測試士子,許容的一個朋友偷盜了他的文章,得到了第一名。此人得意忘形,見了人就吹噓,竟然忘記被盜文章的主人,在許容面前亦自誇那一篇文章。許容的很多朋友都為他感到不平,大家想要當面斥責那個偷文章的小人。許容極力阻止大家,說:「文章的遭遇,關係著一個人的命運。他的命運該當第一,與文章有甚麼關係?你們以後不要再提那篇文章的事了。」

那個偷他文章的朋友聽說後,忙跑來向許容認錯,並再次向他索求文稿,許容仍把自己最好的文稿送給他。又是一場考試,那位朋友又憑借許容的文稿考上了進士,而許容卻名落孫山。這位朋友竟然也不感謝許容,許容也沒有計較。後來,這位友人作了山東滕縣尹,許容正好北上赴考,路過滕縣,停船休息,縣尹外出拜見客人,看到許容假裝不認識。回到縣衙後,讓人四處驅逐浙江人,不允許浙江人在縣境內停留,目的想趕走許容,怕許容說出文章的真相。許容原來就沒有停留訪友的心思,也就一笑了之。

許容到京城後,考中進士,皇帝欽點山東巡撫之職,正好是滕縣尹的上司,滕縣友人無顏來面見許容,寫了封告病辭職的文書呈上。許容安慰這位朋友,把他留下來,始終不提先時文章和滕縣驅逐的事情,對待他仍然像初相識時一樣友好。許容不炫己長,不記人過,雅量容人,人們稱讚他因為器量大所以福量才大啊。

四、以德化民

陸隴其,康熙朝著名清官,推行善政,以德教化百姓,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陸隴其任河北省靈壽縣知縣,他在審案子時,每次傳喚原、被告雙方到庭,都婉轉地開導他們說:「你們平日都是關係很密切的人,今天不過為了婚姻、土地、錢債等小事,一時矛盾不能忍耐,以致開啟訟端,既花費時間又耗費精力,往往所花費的錢要超過所爭的錢。一經官府判決,當有輸贏,從此變成仇敵,互相怨恨幾代,後悔可就晚了。國法不加在有理人身上,你們回去仔細考慮三天,如果都想通了,可以來撤訴。」聽了開導,訴訟的雙方往往感激得流淚,並當堂作出保證,像當初一樣和好。陸隴其遍赴各鄉講學,使人人知善之當為,使民風淳厚,人際關係和諧。他為官清廉,調往江南任職時,隨身攜帶的僅有書籍數篋和鋪蓋而已。百姓們扶老攜幼,哭泣著為他送行,久久不肯離去。隨後,人們為其建立生祠紀念。

陸隴其調任江南嘉定縣知縣。嘉定是個大縣,百姓生活貧困而民間習俗又追求鋪張浪費。陸隴其實行鄉約,多發文告,反覆教育百姓,務必去掉好爭鬥和輕生的習俗。他以身作則,提倡簡樸,吏民紛紛效仿,鋪張浪費的人都讓別人看不起,民風漸趨淳樸,生產迅速發展起來。每遇道台過生日,他就帶著掛麵十卷,一斤重的蠟燭一對,前往祝壽,人們都說陸隴其的官品、官德是百姓的福份。皇帝下詔讓九卿舉薦學問優長、品行可用的人,陸隴其被薦為京官,升任按察使。他離任的時候,百姓們擁道而哭為他送行,如同離開靈壽的時候。後來亦為其建立了生祠。

陸隴其為甚麼受到人們如此的景仰?因為其「愛民之心,夙興夜寐未嘗一刻去諸懷」,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成為清儒中從祀孔廟的第一位。人們稱讚他的清廉:「有官貧過無官日,去任榮於到任時。」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