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子的修煉故事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八年前,我順利的生下了兒子。他不哭不鬧,很乖,吃了睡,睡醒了玩,帶他很省心。兩個月大的時候,母親放大法弟子的歌曲給他聽,他躺在床上高興的手舞足蹈的,咿咿呀呀的表達著他的喜悅。幾個月大的時候,兒子一看到《轉法輪》中師父的法像,就高興的笑,把臉貼在師父的臉上,很親的樣子。

兒子小時候住在姥姥家,身體很好,偶爾消業時,他就說:「姥姥,看師父的講法錄像。」大法在他的心裏紮下了根。兒子一歲多的一天,姥姥做飯時用姜。吃飯時,兒子把姜吐出來。姥姥覺得他只是個孩子,吃點兒姜增強抵抗力,就故意吃給他看說:「真好吃。」兒子說:「姥姥,修煉人不吃姜。」姥姥這才恍然大悟,說:「我修煉這麼多年,還不如一個孩子,真是慚愧。」一天,姥姥帶他到商場講真相。看到一把梳子挺好,就在頭上梳了一下試試好不好用,兒子說:「你不買還用。」

有時,兒子調皮,他姥姥不高興的說:「你去奶奶家,讓奶奶帶你吧。」他說:「我不去,奶奶家沒有法,我就跟你。」姥姥聽了很高興,決心帶好他。兩歲時,姥姥就經常背著他和同修們在大街小巷集市商場海邊講真相救人,有時也背著他到樓上發真相資料。兒子說:「姥姥,我們就像去雲遊。」一次,到學法小組學法,姥姥在他的小背包裏裝了一本《九評》。在回家的路上,一人向姥姥問路,兒子趕緊把包給姥姥,那爺爺高興的拿著《九評》上車了。

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就把他接回來住了。他很善良,一次,我和同事在聊天,他和同事的孩子在一起玩。不一會兒他大哭,我一驚,他很少哭,頭撞出個大包他都不怎麼哭,這怎麼了?一看,原來,那個男孩在他的小臂上咬了一個圓圓的「大手錶」牙痕,裏面都瘀血了。回家後,我問他:「疼嗎?」「疼。」「你怎麼想的,弟弟(小幾個月)咬你時,你有沒有想咬他呢?」「沒有,因為弟弟小。」我鼓勵他:「很棒,做的對。咱是修煉人,就應該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在幼兒園裏,老師經常誇他善良。小朋友們打他時,他從來不還手,也不記恨。他爺爺和他大媽知道後,就氣憤的教他:「下次誰再打你,你就使勁打他。」他大媽還說:「你打不過的,告訴大媽,我去揍他。」兒子告訴了我,我說:「咱可不能按他們說的做,他們是常人,我們是修煉人。」兒子說:「媽媽,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我不會還手的。」

兒子上幼兒園時,一次出現了感冒的假相,他爸爸和他奶奶就買水果味的藥給他喝。回家後,他很高興的告訴我:「媽媽,很甜,還挺好喝的。」(他第一次吃藥)世間真是個大染缸,和姥姥在一起,消業時他知道聽法。和常人在一起,就糊塗了。我就告訴他師尊講的法理和修煉人應該怎麼做。他明白了:修煉人沒有病,難受是假相,吃藥不管用。以後他就記住了,並嚴格要求自己。

一天,兒子又出現了感冒假相,他爸爸衝了藥讓他去廚房喝。他就不出房間坐在床上。他爸爸發火了,他也不去喝。我的心不穩了,說:「要不你去吧。」兒子堅定的說:「不去。」下床把門反鎖了。我這才想起發正念。他爸也沒再強逼。不一會兒,兒子睡著了。我把房門打開,他爸一看,沒招了,就出去玩了。我把藥倒了,兒子的感冒假相也好了。他的這一關過了。

二零一一年冬天的一天,兒子在姥姥家玩。他踩著小椅子想上沙發,沒想到椅子突然倒了,他也摔了下來,頭撞在了茶几角上,疼的他哭了起來.姥姥來了一看,右耳廓後邊摔了一個一釐米半長的口子。一會兒,傷口處往外淌血。姥姥和兒子一起給師父的法像下跪磕頭,請師父加持,並誠心默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奇蹟出現了,血滴瞬間凝固不流了。本來我們決定一週後去外地,機票都訂好了。我一看,傷口那麼大,不能坐飛機了,決定退票。姥姥說:「沒事兒,等去的時候就好了。」兒子就沒去幼兒園,天天在家聽師父講法。果然,傷口癒合的很快,沒影響出行。要是常人,不縫上幾針,怎麼會好呢。謝謝師父的慈悲呵護。

一次,我和兒子一起出去。遇到有緣人,我就發神韻光盤。我鼓勵他也來發神韻光盤,他表示信心不足。這時,對面過來一位大姐很著急的向我問路。告訴她後,我忘了送她神韻光盤了。她走的很快,越走越遠。望著她的背影,我很遺憾。轉念一想,不行,決不能錯過。我說:「兒子,你快跑,追上阿姨把神韻光盤給她。」兒子點點頭,飛快的跑去送上光盤。大姐驚喜的接受了,還連連回頭揮手致謝。兒子也很高興。

兒子經常把玩具弄的到處都是,房間弄的亂七八糟的。我也經常發火呵斥他。一次,我發了很大的火,停下來,忽然覺的自己很過份,看到兒子默默的收拾著,我溫和的說:「兒子,對不起呀,媽媽做錯了,不該對你發這麼大的火,你生氣嗎?」他搖搖頭。我問為甚麼?他用手指了指衣櫃門上貼的「向內找、不動心、結善緣」說:「我正在背呢。」我聽後很慚愧。心性還不如孩子。

兒子現在長大了,心性有時沒有以前好。我知道這是我的修煉狀態,以後我必須努力精進帶好他。不辜負師父的厚望。

層次有限,不妥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