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不二法門」問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四月二日】我是一個修煉了十多年的老弟子了,現在談嚴肅對待「不二法門」真是汗顏,因為這是修煉的最基本問題之一,是一個新入門的學員應該警覺和注意的,但這個「不二法門」的問題干擾了我好長時間了。寫出此文希望各位同修能夠引以為戒。

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時,同事說法輪功就像部隊裏一樣是先給人洗腦。當時,就我們兩個人,我居然無動於衷、一言不發。之後我心裏十分懊惱、痛悔,想不清自己為甚麼會是那種冷漠的態度,這是怎麼了?自己還是個修煉的人嗎?當時我真想抽自己。

緊接著的另一件事讓我徹底向內找了一番。以前我給學生講真相時總是先從基督教講起,由此作為一個話題從而引到大法的真相上來,有時,也想過這樣講真相可能不妥,但又覺的自己的心完全就是就為了講真相,自己的修煉也沒有公開,總得找這麼個話題做引子。我也試圖找更好的引題,但是,這麼十幾年以來都沒有突破這種講真相的模式,也感覺到有點奇怪,但的確我用這個思路講了不少真相,也做了不少三退,所以沒有真正向內找。

一天下午我給兩個學生講真相,當得知其中一位學生的家長在公安局工作時,心裏一下子就慌了。說話也結巴了、腦子也亂了、怕心很重。怕人家覺察到我是修法輪大法的,我居然拿出《聖經》來大談基督教如何如何。等我冷靜下來,我向內找:怕心重是主要原因,但我總覺得還有更深層的因素。

緊接著發生在母親同修身上的事,是師父又幫了我的忙。當時我家放著一個小孩讀「四書五經」的機子,是別人送的,礙於人家的熱情不好意思拒絕。她給我的時候順便告訴我裏面有古典文化的「四書五經」,還有《金剛經》,所以,我從來沒有打開過,但這機子在我家放了有兩、三個月了。母親說,這個機子應該送出去了,我當時執著這點利益,對她說:「對咱們沒影響,咱又不聽,放著就放著吧!」她說我感覺在你家呆著身體總是不舒服,頭暈腦脹的,去你弟弟家就不這樣,我感覺你還是清理了它吧!」她這樣一說我也警覺了,第二天就把它送人了。緊接著我又想起那天講真相的經歷,豁然間明白了:這麼多年來,對基督教的執著一直在干擾我。我趕緊把有關的書和實物都處理了。清理完了以後,我感覺整個人都神清氣爽的非常輕鬆,在學法上有了很大改觀,那以後的一天我居然看完了一本師父各地講法的書。這在以前是根本做不到的。更驚奇的是,在一次和學生的聊天中,她居然主動的問起我關於大法的真相。

沒過多長時間,我覺的怎麼又回到了老樣子?我就找我家還有哪些東西沒清理呢?找到了一張書畫被我燒了,其中有一張是佛教經書(丈夫買的書法作品)。後來經我勸說拿到他單位裏了。

時間到了今年的三月份,那天我讀師父的《轉法輪》怎麼也靜不下心來,翻江倒海的攪鬧,我關上門大聲讀起來,讀了一個小時的法。腦子清醒了,我看著師父的法像,還是求求師父吧。「師父,再幫幫我吧,把阻礙我學法的這個敗壞因素給清理了吧,我不知道它是甚麼,也提不上名來,師父麻煩幫我清理了吧!」求完師父後,我居然無意間拿起我的手機,打開微信群,一下子看到原來我關注的一個公眾號居然是有關《周易》的課堂(是朋友幫忙打開微信後給我加的,當時,並不知道,以後,也看到過,但沒有多想),我一下子把它清理了。

下面再說說我母親的經歷。母親給弟弟看孩子。小孩莫名其妙的老是哭著說怕、做噩夢,後來母親把她家的掛曆(有其它宗教的圖象,別人送的)和佛教的一本書(別人送的)和牆上掛的「十二生肖像」都給清理了,孩子也沒事了,也變乖了。前天,她放了個「鎮物」(塑料瓶的嘴對著別人),晚上師父點化她,一個姑娘嫁了兩個婆家,一開始她還以為是過色慾關,後來才想到這是「不二法門」的問題,她也認識到了「不二法門」的嚴肅性。

一路走來,深為自己悟性差而慚愧。同時,也覺的「不二法門」的干擾比我以前認識到更加隱諱,不易覺察(我的關於此類的實物都是別人送的),而且還裹在別的執著心裏面,讓你找不準。還是在師父的慈悲呵護和點撥下,才認清了它們的干擾。

那天,我想我應該把這段經歷寫出來,好讓別的同修也引以為戒。動這個念頭的一剎那,腦子裏一下清亮了。但老是拖延,直到前天本來很輕鬆的工作一下子變得非常忙碌,弄得自己焦頭爛額的。幸虧母親同修提醒說這是干擾,這是怕你寫出來。我聽後馬上打開電腦,一口氣寫下了這篇文章。

建議有以下情況的同修,往「不二法門」這方面好好找一找:1、關鍵時刻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信師信法。2、總感覺和師父有距離,有隔閡,有間隔的因素,甚至怕看到師父的法像。3、學法上有很大干擾的:主意識不強,學著學著就犯迷糊了,甚至睡著了還做夢;學法不入心,學的出奇的慢,有時候我一小時只能看10頁《轉法輪》。4、發正念、煉功無法集中精力,翻江倒海的攪鬧,入不了靜。5、怕心格外重。

謝謝偉大的師尊!謝謝偉大的師尊!謝謝偉大的師尊!也謝謝各位同修!

不符合法的地方請同修慈悲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