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6)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七月十四日】(接上文

41、世之質文,隨教而變。(《三國志》)
【譯文】天下文風的樸實或華美,是隨教化而改變的。

42、集眾思,廣忠益。(《三國志》)
【譯文】集中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43、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隋書》)
【譯文】若想讓水流清澈就必須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為(或者是末端)就必須端正其思想(或者是根本)。

44、天應人和,時會並集。(《舊唐書》)
【譯文】順應天理,和洽人心,時運就會一併到來。

45、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譯文】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46、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
【譯文】不執著追求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指不慕榮利,安於淡泊。

47、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
【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的要義在於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48、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後漢書》)
【譯文】刑罰不能加於無罪之人,邪惡的勢力不能戰勝正義之士。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