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向內找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七年一月十七日】師父說:「真正修煉,就得向心去修,向內去修,向內去找,沒有向外去找的。」[1]回顧我這十八年的修煉歷程,真是覺的汗顏!感覺沒有真正聽師父的話,沒有實修自己。每當過心性關時總是用人心對待,不知向內找自己。每天只想著師父告訴救人,那我就去做。雖然堅持上午學法,下午出去講真相救人,特別是近幾年,總感覺法是法,我是我,看不到法理,而且感覺很忙,就像上班一樣機械的、麻木的做著。內心雖然感覺很著急,卻不知怎樣改變這種狀態。

有一天,親人(同修)突然帶我去了一個小組參加集體學法。有位同修法理明晰,她用自己如何不斷的向內找,修一思一念後不斷的昇華的親身體會,和我們交流了她怎樣修自己,怎樣運用師父的法理去解決問題。通過聽同修談自己如何向內找的體會和對法的認識後,我覺的自己開始會修了,似乎也知道怎樣修了。從這個學法組回來的當天晚上,我就開始向內找。

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年歲大了,也沒有甚麼可顯示的資本,也沒有求名的心;現在知道自己這些執著不但有,而且還很嚴重哪。沒想到在真正的向內找時,著實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我想起了自己以往的表現:每當看到法理時,就會拿到同修面前去考同修,去反問同修知不知道,這不是顯示心嗎?背後隱藏著看我法學的多好、叫別人說我好。還有一次和同修一起上街講真相時,她退一個,我退一個。無形中竟和同修比起來了。當我們都退了相同十幾個人時,該同修又接著對下一個人講。這時,因為我還沒有遇到人,因此控制不住內心那個很不好的念頭,不想讓那個人退,結果那個人真的就沒有退。過後想想真是可怕極了,我這是幹甚麼呢?我這不是阻礙師父救人嗎?當時只認為是在強烈的妒嫉心的驅使下,使我喪失了一個大法修煉者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標準。現在看到有求名的心在!今天在此把它曝光出來,徹底解體它!

而自己長時間以來,遇到問題時,第一念總是不能向內找,總是向外看。通過參加了這個學法小組,我知道了應該修自己的一思一念,時時的向內找。可真到了出現問題時,還會忘記向內找。我苦苦的思索,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我不能向內找呢?怎麼就記不住呢?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時我就想到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甚麼事情能使我不用刻意去想就能做好呢?結果一下子想到了鎖門。每次離家時,不用思考,不用想,自然而然就把門鎖上了。為甚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它在我心裏紮下了根,我心裏有它。想到這裏時,我一下子明白了一個問題:是我沒有把大法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大法沒有在我心裏真正紮下根。這時師父的「溶於法中」[2]的法打入我的腦海。

接下來有一天,和家人(同修)發生了矛盾,因此從學法小組回家的路上,我一直都在集中精神向內找。突然一個女子打電話時的聲音傳過來:「誰說甚麼你都不要信!」這時我想:修煉人沒有偶然的事,為甚麼讓我聽到了?我要修甚麼呢?我一直在找自己的問題。晚上吃飯的時候,一個意念打過來:分辨能力。啊,這時我明白了,師父讓我修出分辨能力!我從中悟到了一個理:真正做到向內找,法理就會展現!

後來,我們學法組來了一個老年同修,她的一舉一動都讓我反感,心裏很厭煩,因此心想:為甚麼這樣呢?我又開始向內找。最後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執著心:自以為是,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我行我素,自高自大。另外還有一個很強的執著心:不讓人說。同時感覺自己從修煉一開始到現在,始終沒有修去這個執著心,一直放任到現在,越來越厲害,它就像一個厚厚的殼,刀槍不入,誰來就跟誰上。

師父說:「任何事情養成的習慣就是物質的生成。在另外空間有那種物質,在這個空間裏才會出現這個狀態。那個東西就像埋個地雷,你碰它它就炸,所以那個地雷不拿走就不行。從現在開始,無論哪個地區的,無論是誰,只要是你修大法的,這個實質的東西我都給摘掉。」[3]師父還說:「實質的東西摘掉,但是養成的習性你們得自己去。」[3]

師父還說:「不能被人說來源於不同的執著。」[4]因此我想:那麼我都有哪些執著呢?細細的找,感覺當別人一說我的時候,立刻就會:怒從心底來,透著不善,隨時都像在咬人!它是甚麼?爭鬥心、不服氣的心、強大的自我?總覺得沒找到根上。

第三天早晨正在抱輪時,眼前出現了一個穿著藍色的羊毛衫、怒髮衝冠的女人形像的畫面。這時一個意念打進來:假我!我一下感到釋然了。原來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把它當作是真我了,所以總是去不掉它。今天我知道這是個假我,一定要根除掉,不再被它控制著。同時發正念解體它!

通過參加這個學法小組後,我看到了一個問題:有很多同修,特別是老年同修法理不明晰,不會修,把做事當成修煉了。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們在救度眾生中把向內找作為修煉提高的根本,才能更好的助師正法,救度眾生。

謝謝師父!謝謝同修!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溶於法中〉
[3]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十》〈曼哈頓講法〉
[4] 李洪志師父經文:《曼哈頓講法》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