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春天,我做了一個像海報一樣的板子,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剪下我認為我想要的東西的照片,把照片粘貼在板子上,希望以此能夠得到這些。然而,看著完成的貼板,我感到羞愧,其中沒有一件東西是重要的。我一生中真正只渴望回到天堂。我撕掉了貼板,在一張紙上寫下了「ENLIGHTENMENT(覺悟)」一詞,然後掛在衣櫃裏。
一星期後,我在當地報紙上閱讀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法輪功。當時,我感覺自己受到電擊一樣。 我跳起來,走向電腦,我覺的我必須更多的了解法輪功。我查找了一下,發現附近一個鎮上有一名修煉者,我立即打電話給他。
我對靈修並不陌生。我童年多病,長大後也時常緊張擔心,並不斷努力保持健康。好像我一直都在尋求身體的健康與內心的平靜, 我嘗試了很多方法,但都沒有持久下去。我心中還有一種不知道如何填補的精神渴望,渴望能夠到不同的靈修療養院找尋答案。但我有家庭。
發現法輪大法真是太好了。我不僅第一次體驗到了真正的健康,我還找到了一個要求我在生活中的每一種情況下盡可能做到最好的方式。我終於解脫了!我不再覺的必須離開我的家人才能找到救贖;救贖就在我面前。
我對大法的理解起初很淺薄。雖然我每天都煉功,閱讀《轉法輪》,但一次只閱讀五頁。我認為這已足夠多了。直到二零零九年一月,女兒出生後,我才開始真正學法。她是一個非常愛睡的寶寶,但只有抱在懷裏時才能入睡。所以,我被迫長時間抱著她坐在那裏。抱著她,我每次閱讀《轉法輪》數小時,讀完一遍又一遍。
我非常驚訝!《轉法輪》這本書的內涵之大遠遠超出我所意識到的。我如飢似渴的學法,覺的自己不斷提升。
不久之後,我面臨了一個大的心性考驗。我的丈夫突然間對我非常生氣,他說他想離開這個家庭。我感到震驚,然後很生氣:我們剛剛有了第二個孩子!他怎麼會這麼殘忍無情?這樣的想法充滿了我的腦海。如果那時我沒有學那麼多的法,我可能會隨著這種想法結束我們的婚姻。
但幸運的是,我能夠控制住自己,向內看,並發現自己作為妻子的缺點。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對丈夫充滿了無條件的愛,我為自己從未感謝他為我和孩子們所做的犧牲感到懊悔,我把他所做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了。我向他誠懇的從內心深處道歉。我告訴他我是多麼感激他,我多麼愛他。他深受感動,我們的問題立即得到解決。
幾年過去了,雖然我每天學法煉功,發正念,但因為要照顧兩個小孩,而且附近的同修很少,我不知道如何講清真相,只是每次進城的時候,把傳單放到合適的地方。
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了很多干擾,表現在:想到我幼時所受的基督教的教導,感到對基督教的依戀。我開始動搖:我應該修煉大法還是基督教?當時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像師父所說的那樣:「到一定時期還給你弄的真不真、假不假的,讓你感覺這個功存不存在,能不能修,到底能不能修煉上去,有沒有佛,真的假的。將來還會給你出現這種情況,給你造成這種錯覺,讓你感覺到他好像不存在,都是假的,就看你能不能堅定下來。」[1]
然而我無法放棄大法,我意識到我需要放棄對基督教的執著。不久之後,一位同修打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幫助推動眾議院三四三號決議。因為我是我們這個議員區裏唯一的大法弟子,需要聯繫他。我一口答應,從此開始真正的講真相。我為支持此議案徵簽,與國會議員的助理交談,並請求我接觸的每個人都向議員致電支持該議案。通過這件事,我在修煉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對大法的每一個疑問都消失了。我知道這是因為我終於做到師父要求我們做的一切。
去年這一年,我的一些親屬遇到了很大的磨難。如果沒有師父和法,我會崩潰的。遵照師父的教誨,在遇到困難時找自己的缺點,我不僅能夠度過非常困難的一個時期,還能幫助我的家人渡過難關。我覺的師父的這段法特別有助於克服困難,師父說:「你不知道,往往人都陷在具體事物中去衡量好和壞你就衡量不出來。我為甚麼能夠看到人類今天發展的一切情況?甚麼事情我都能給他說清楚,因為我不在其中。你看問題的時候,你不再陷在它那裏邊去看,你不要在這個具體問題裏邊去就事論事,你跳出來觀察觀察這個問題,看它符不符合真、善、忍。如果是一個修煉好的人,或者一個神、菩薩來做這件事情,會怎樣做?你這麼想,正念一出馬上你就知道。」[2]
當我面對家庭魔難時,我反覆閱讀這段話,這正是我需要用心領會的。現在每當我發現自己陷入困境時,我會停下來想一想,一個神會如何處理這件事?神奇的是我總會被賜予智慧,一切瞬間變的清晰。
我十五歲的兒子已經隨我一起修煉一年多了,最近女兒、母親、姨母、姐姐、姪女和姪子也走入了大法。看到大法的美好帶給家人的幸福,我感到非常高興。
雖然我知道我還有很多要去除的執著,但我決心一步一步地修至圓滿。我知道師父會引導我走過每一關。我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和對師父的感激。 謝謝師父給予的一切!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美國法會講法》〈紐約座談會講法〉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8/6/17/17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