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兩個大包袱 抓緊時間救人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脫離電子遊戲的魔難 扔掉一個大包袱

這是一個斷斷續續纏繞我十幾年的執著,說來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執著於電子遊戲,可能讓人無法理解。

我從事教師工作,不坐班,有些時間可以自行安排。由於工作需要,從一九九七年末就開始使用電腦,從一體機換到「486」時,就開始接觸電子紙牌遊戲,工作中,只要有一點閒暇或者遇到煩心的事,就玩一會兒。

後來網絡上所謂的「益智」小遊戲增多,並不斷升級,接觸多了,就有點成癮了,和年輕人一樣的總是想著「過關」(電子遊戲中的名詞)。有時手裏的鼠標快速點動,心情卻很煩躁,心裏想停而手還在動,有時也意識到是魔的干擾,但是卻排除不掉。結果是想不起來時,可以幾天不玩,玩起來時,就會持續一、兩個小時,很多時候都是以「工作太累了,休息一下大腦」為藉口安慰自己。

當離開電腦拿起大法書籍時,又會看不起自己,這哪裏還像一個大法弟子!在很自責和無奈之時,我曾反覆學習師父的這段法:「你看哪個佛、道坐那兒叼個煙捲?哪有那樣的?作為一個修煉的人,你的目標是甚麼呢?你不應該把它戒掉嗎?所以我講你要想修煉,你就把它戒掉,它傷害你身體,又是一種慾望,和我們修煉人的要求正好相反。」[1]師父的話好像就是針對我說的,我真是修的太差勁了!明知是執著卻抓住不放,明知是魔的干擾卻無力清除。

十年前的八月十五的夜晚,我鄭重的站在月光下,帶著悔恨的淚水,心裏想著師父,雙手合十向師父發誓:弟子從今以後再也不玩電子遊戲了,我要做一個真正的大法弟子,請師父放心!師父真的幫了我,此後就再也不玩電腦裏的電子遊戲了。

近幾年,手機不斷的提高和升級,智能手機中到處都有遊戲,即使是購物平台中也有些小遊戲。近兩年,不知是從哪天開始,又偶爾玩上了手機裏的遊戲,雖然每次玩的時間不長,但是手指一動,就是執著呀!可見我對電子遊戲的執著還是沒有完全去掉,遇到沒見過的小遊戲,都會打開看看有甚麼新的玩法,回頭又後悔,心想師父這下可真的不能管我了,我都保證不再玩了,怎麼又被舊勢力鑽空子了?

我也向內找,發現自己就是常人的心太多了,各種不好的心都能找到,這可怎麼修啊。有時會想起師父的法:「誰能不犯錯誤?錯誤算甚麼?咱們做好就是了,是吧?但是關鍵是你那顆心。不是修去人心嗎?」[2]是啊,我的這顆人心距離一個真正的大法修煉者就那麼遠嗎?

我平時作息時間比較規律,煉功學法時間基本上能保證,每天的安排就像編了程序,長時間感覺停滯在一個層次上,甚至有時做夢還會飛快地下樓梯。

我覺得執著心太多,真是很難去掉了。師父在《轉法輪》和各地講法中苦口婆心的反覆講關於去執著心的問題,平時也在學,可就是沒做到學法入心。一次在學法中,學到師尊的這段法:「吃肉不吃肉本身不是目地,去掉那個執著心才是關鍵所在。」[1] 心裏一震,「關鍵」二字打入腦中,是我自己不想去掉那個表面貪玩求安逸、背後隱藏著很多不好因素的執著心哪!沒有那個執著心,魔也就無漏可鑽了。

一段時間裏,我每天晚上都要背誦師尊在《精進要旨》中〈真修〉這篇經文,反覆學習其中這段法:「能不能放下常人之心,這是走向真正超常人的死關。真修弟子人人都得過,這是修煉者與常人的界線。」[3]執著遊戲的那個心就越來越淡了,手機上的遊戲再也吸引不了我。有時即使偶爾打開看到了也會覺得可笑,自己怎麼會執著這麼無聊的東西呢?這樣徹底解脫了電子遊戲這個夢魘般的魔難,這個常人之心終於放下了。玩電子遊戲的執著去掉了。

放下對網絡的執著,扔掉另一個大包袱

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幾乎是人人都離不開手機,甚至位於邊遠地區的人們也用上了智能手機。手機讓人麻木和呆滯,我們也看到在常人中出現的許多以各種名目描述手機控制人類的漫畫,很多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恐怖和死亡的,細思極恐。我對手機的執著取代並超過了電子遊戲,但是在師父法理的指導下,了斷的卻也很痛快。

對於我來說,陷入網絡泥淖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多年來一直如影隨形的出現在我的修煉中,不知不覺的受制於舊勢力的掌控。看到明慧網發出的關於《所有大法弟子須知》的通知後,我馬上意識到師父在帶領我們「逆流而上」[4],在修煉中登上一個新的台階,自己應該快速卸下長期背在身上的大包袱,邁出走向神的這一步。

首先我快速的刪除了QQ,然後才是慢慢的割捨這幾年深受其害卻又不捨得放下的微信。由於近五年來,我大部份時間都是遠離親朋好友(先生退休後,就到海南工作了,我陪他一起在那裏生活,每年夏季回東北的家),所以基本上每天上午都是在用微信收發大量的信息、圖片或者是語音聊天。這樣常常樂此不疲,可是回過頭來又因浪費了時間而懊悔不已。這種常人化的狀態使我很自卑,不好意思與同修來往。我曾多次下決心改善現狀,結果也只不過是縮小一下使用範圍而已,根本沒有想到刪除。

這次明慧網向大法弟子發出了這個通知,我意識到這是真正要砍掉這只扼殺我修煉的黑手的時候了。我解除綁定的資金,然後用電話與親朋好友作了說明,並刪掉微信,之後又遵照明慧網通知的要求將手機格式化。這時,手裏完全是一部新手機,51G的圖文資料全部歸零,當時心裏一震,保留了幾年的三千多張精選照片忘記儲存了。可是真正讓我內心感動的是,心裏那一絲的不捨瞬間便化為烏有,我切實體驗到了「放下」的輕鬆暢快,完全是一下子卸掉背負重物的那種輕鬆感!雖然是被動的刪除,但是非常慶幸自己能夠又清除了一個路障,輕身減負前行,做一個真正走在神路上的人。

實際上,讓我陷入網絡泥淖的除了微信和QQ,還有網購。七年前,為方便生活開始網購,陸續綁定了若干購物網站,經常打開,比比看看的買東西,自得其樂,甚至成癮。此外,手機裏還有一些實用型包括與資金有關的軟件,除了購物之外,還利用這些存款和理財。我想這些網絡軟件也應該全部刪掉,真正結束這些浪費時間精力並且執著不放的東西,也是清除干擾所必須做的。我一項項的清理、中止和贖回資金,然後將其關閉。這期間,我發現這裏有很多糾結和不捨,這種割捨也體現了修去常人心的過程。

自己這些年提高緩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就是因為一隻腳始終陷在這樣一個深坑中不能自拔!師父已經將我們從地獄裏救出來,洗淨,領我們走上幸福的修煉回歸之路,我們怎能掙脫師父的看護,自己還往那糞坑裏跳呢!一個真修的大法弟子,必須真正的跳出網絡泥淖,洗淨自己,才能修煉啊!

這次清除網絡的羈絆,使我產生了一種沒有干擾和牽掛的輕鬆自在的感覺,贏得了更多的時間用於做好三件事,為精進實修創造了條件。

3、當我悟到應該抓緊救人時,主元神精神起來了

前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與一個數年未見的同事在街上的公交站候車不期而遇,交談了幾分鐘,答應了週末到她的新家(位於我家小區對面)看看。當時我就想,這回有機會給她講清真相了,一定要救她。

週日晚上六點,我如約給她打了電話,她當時正在飯店吃飯,回答說吃完以後就來找我。半小時後再打電話時,她丈夫說她心梗了,正在搶救,我當時可真的是吃驚不小!

當我快速到達飯店門口時,人正在120車上搶救,看上去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了。隨後,我陪同去了醫院,目睹了她最後的被無效救治、失去基本尊嚴的幾十分鐘。

回到家後,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靜,不僅僅是對一個生命的惋惜,更主要是自責:如果在這之前,她能明白真相退出邪黨,就不會走的這麼突然了,現在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接下來,我度過了一個幾乎是失眠的夜晚,因為一切來的太突然,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時無法抹去頭腦中那生命失活的真實影像。

第二天平靜下來之後,我就想:這種事怎麼會偏偏讓我遇上呢?一定有我該查找的原因。思考前因後果,我發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在約見之前,我就想好了這次一定要給他們夫妻二人辦三退,兩個人都是黨員,過去勸退沒有成功,這次有時間了,就要儘量講清真相,真正的讓他們明白。但是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是有定數的,也是有序的安排,如果沒有趕到這安排之前講清真相,那就失去了得救的機緣。至於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就無法得知了。

另一方面,這個生命的死亡過程只在喘息之間,人剛剛從飯桌前站起來,就坐地而絕,連施救的機會都沒有,此後的時間都是徒勞的搶救,其實就是做給家屬看的。這次讓我目睹了生與死的秒變距離,理解了「瞬間」的概念!現實中,幾天前的音容笑貌所展現的鮮活生命與灰暗凝滯的死亡狀態悲哀的交織在一起,讓人的思想一時難以接受和轉換。

我悟到這種快速的表象是在提醒我時間的緊迫,過去所了解的一切都是真實無虛的,天體、宇宙、世界、生命、萬事萬物都是無情的。一切自有安排,時間不等人。我十分自責自己在救人這方面做的太差,心中有想法,可行動總是跟不上。人的生命個人難以把握,死亡對誰來說都不遙遠,舊勢力是在和我們搶人哪!自己在三件事中講真相救人做的比較差,平時也很著急,但是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觀,所以經常會有一種自卑感。想到這些,我在心裏默默的跟師父說:師尊,弟子知錯了!今後一定要精進實修,抓緊時間救人。

當我思路清晰的悟到這一點時,心情馬上就輕鬆明朗起來,頭腦也清醒了很多。第二天早上起來打坐時,我發現,長期以來困擾我的打坐經常不清醒的問題出現了轉機,這次真的是心靜清醒、腰直身正的坐了一個小時,自己的主元神精神起來了。

煉完靜功,我的心情好激動,是師父幫我把那些不好的物質拿掉了!我高興的心情無以言表,因為自己修煉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都要打坐,可是近年發現很少有十分清醒的時候,知道的同修都替我著急,卻無力幫我,我自己也是長期處於苦悶無奈的狀態。這次之後,真正體驗到了修煉的幸福。

師尊,您的這個不爭氣的弟子又讓您操心了!從今以後,弟子一定要抓緊實修,做好三件事,跟師父回家。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洛杉磯市法會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真修〉
[4] 李洪志師父經文:《二零一八年華盛頓DC講法》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