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的小事中去執著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八月三日】我在一超市做保安工作,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上一天休一天,這個崗位是倆人倒班,還有倆人專上夜班看店,我們工資都一樣。

一、去利益心

有一次,有一位上夜班的請假去旅遊十天,領導安排我加班,連續工作十天。另一位替夜班,要求他早上晚走一小時,讓我早上晚去一小時交接班。這樣我就要早上班,晚下班,來回得十三小時以上,在班上還被安排幹些零雜活。這樣,晚上回到家十點多了,還得準備好第二天上班要帶的兩餐飯。感到很累,當時真有點不好的想法,可考慮到自己是修煉人,遇事先考慮別人。又想到這樣的安排對我是一種考驗,是去我怕吃苦受累的心。再說,就幾天店裏也不好招人。於是我愉快的完成了十天加班,也沒感到太累。

到發工資時考驗又來了,我的加班工資和那位替夜班的一樣多。當時很有些想法,轉念又想到師尊說:「所以我們講隨其自然,有的時候你看那東西是你的,人家還告訴你,說這東西是你的,其實它不是你的」[1]。於是,我就想修煉人遇到的事都不是偶然的事,也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因緣關係。心裏就敞亮了,放下了。

後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那位上夜班的又請假旅遊兩次,每次八天,而替夜班的那位也不願替我一小時了,叫我自己天天上。那我一天下來就得上班十四小時以上。可是我想那位保安也不容易,有時店內夜晚盤點到很晚,他也休息不好,他晚下班一小時到家也休息不好,六十多歲的人了,也很累。於是我就自己天天上班,到開工資時,我們倆人工資還是一樣。也就是說我每天加一個班,得到半個班的收入,而那位替夜班的沒有加班,也得到半個班的收入。

我想怎麼又出現這事,到底為甚麼一次一次的發生同一個問題。這時我才想起來向內找自己,是對著我哪顆心來的呢?深挖自己思想根源,找到有很強的利益心、憤憤不平的心、證實自我的心、委屈心、抱怨心、怨恨心,總之人心太多了。這怎麼是一個修煉人應有的狀態呢?這時也想起師父的法:「整個人的修煉過程就是不斷的去人的執著心的過程。」[1]啊!原來我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幫我修煉提高的,我真是發自內心的感謝他們。

沒多長時間那位請假旅遊的也辭工了,那位保安也退出邪黨的黨、團、隊組織。

二、幹好工作多救人

在工作中,我按修煉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看到拖把都放在水池裏,長期在水裏浸泡著,沒人管,我就找來電鑽在拖把柄上鑽個孔,自己搓一些小繩,都把它掛起來,給大家帶來了方便。看到有需要修理的地方,就找店長彙報。垃圾桶上的接痰盒,別人都嫌髒不管,我就經常刷。玻璃擦的明亮,衛生區清掃的乾乾淨淨,不是自己的衛生區也經常幫助打掃。顧客購買重物或多種物品時,我都幫助裝車。撿到錢、手機和其它物品,能找到失主歸還就歸還,找不到失主就交到服務台等失主來認領。雨天顧客放在門口處的雨傘也有個別人拿錯的,於是我就將我的雨傘送給他們,送出去好幾把。平時對誰都同樣熱情,得到店領導及廣大員工的好評,他們都很尊重我,老闆也很尊重我,在他們的彙報下,董事長也知道我。因家中有事要辭工時,董事長親自找我談話挽留。我也慶幸遇到那麼多好人。

我牢記自己是大法弟子,按照師尊要求的做好三件事,修好自己,多救人。對來店裏購物的客人,有時也抓住時機,向他們講法輪功被迫害的真相,救度有緣人;對身邊的同事講真相,有的明白後也勸家人退出邪黨的黨團隊組織,有的同事上班時沒有勸退,辭工後我再找上門去勸退,退出邪黨的組織後都表示感謝。

三、胯下受辱

我體會修煉路上如同走山路一般,有時讓人感到很高大自信,而有時讓人感到向進入山凹裏一樣,就覺的自己太渺小。

有一次店內廁所漏水,找修理人員也沒檢查出漏水位置,不好施工。店長怕地面滑,萬一摔傷顧客不好交待,就決定停用一段時間。

停後的某一天晚七點左右,有位三十多歲的女顧客進店就問:有廁所嗎?我告訴她:因廁所漏水,找了幾家修理人員也沒找到漏水位置,沒法兒修,店領導怕摔傷人,所以臨時停用。她當時也沒說甚麼,可她出來時,到前台找服務員理論。於是找來店長,無論店長怎麼解釋,她就是指責吵鬧,已經十幾分鐘過去了,她還在說個不停。

店長走到我面前說:叔,你剛才對顧客說錯話了,你現在給顧客道個歉吧!我想這不是叫我胯下受辱嗎?但我想我是修煉人,必須做到「難忍能忍」[1],店長也是想把這事平息了。於是我很誠心的彎下腰給顧客道歉說:對不起。顧客說:大叔你沒說錯,店裏來這麼多人,周圍又沒廁所,想關就關,考慮過別人嗎?我說:你講的很有道理,不過俺店長也有難處,你看已經說那麼長時間了,該說的也都說了,俺店長也很是著急,你還是先消消氣,我領你去二樓上吧。顧客邊說邊走:算了,不去了。

我在修煉的這條路上,走的是磕磕絆絆。看守所、監獄、洗腦班都曾經被邪黨關進去過。曾經有過蹉跎,懈怠階段,後在師尊的點悟下,逐漸走出來。在師尊的保護下,現在正在努力的做著大法弟子應該做的三件事。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