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的選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零年一月二十八日】二零一零年九月下旬,浙江大學研究生保送(免試)面試現場,開始面試前,對面的老師遞過來一個小條子,需要先回答上面的幾個問題,前幾個問題大致是:要報考的專業,四、六級英語成績以及是否有讀博士的意願等,很快填完後,最後一項卻是「是否煉法輪功」?

我第一次沒有填,空缺著就遞了回去。對面的老師說:最後這一項必須得填,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當時腦子「嗡」的一下,突然間,腦子中好像是師父在質問我一樣「你是個大法弟子嗎?」我沒加思索,堅定的用力在紙條上寫下了「是」。

面試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最後自己沒能被錄取,但是在師父的保護下,算是平安的回到了家裏。

一九九七年秋我跟著媽媽一起走入大法修煉。雖然那時候不知道修煉是甚麼,但是就是知道大法好,幾乎每天都跟著媽媽去集體煉功,背師父的《洪吟》。回想起來,小時候也有病業關,曾記著,睡夢中一位老爺爺餵我喝八寶粥,醒來後,馬上就退燒了,我還和媽媽說我要再喝八寶粥,媽媽說:我們家哪有甚麼八寶粥啊。

我才十歲,迫害就開始了,自己也不懂甚麼是修煉,也沒能真正明白為甚麼要修煉,不知道學法的重要性。在失去集體煉功學法的環境後,再加上學業繁忙,自己很快就迷失了。然而慈悲的師父一直沒有放棄我,時刻在看護著我,雖然那時我只是放假時偶爾跟著媽媽煉煉動作。

在二零零四底年,我從媽媽那拿了一本新經文的合訂書(那時封皮上寫著「新經文一」),便開始讀了起來,讀著讀著腦子像炸開一樣,越讀越明白,越讀越想讀,讀完後,也明白了舊勢力強加了這場迫害,也促使自己又從新走入修煉!從此自己的書包中多了一本《轉法輪》或新經文,無論是繁忙的高三,還是各種考試期間,我都保證能堅持學法。

好像二零零四年之前是跟著媽媽學,不是真正自己在修,而是有條件的看別人修,自己才修,通過學法明白了師父講的:「學法修煉是個人的事,但是往往有很多學員總是把別人作為榜樣,看別人怎樣做,自己就怎樣做。這是在常人中養成的不好的行為。作為修煉的人,沒有榜樣」[1]。心中默默的念著:「我要自己真正去修。」

從新走入修煉以後,雖然那時也能堅持學法,也跟著當地同修一起去講真相勸三退,但還是覺著自己的修煉狀態總是不上不下。師父講:「修煉一段時間了,是不是還是當初的想法,是不是人的這顆心才使自己留在這裏?如果是這樣,那就不能算作我的弟子,這就是根本執著心沒去,不能在法上認識法。」[2]自己也在向內思考,自己是甚麼想法走入修煉的,根本執著是甚麼?好像模模糊糊的也說不清。

然而二零一零年的面試現場,那是一句最神聖最嚴肅的質問:「你是個大法弟子嗎?」我也做出了最無悔的選擇「是」!也讓我認識到,從根本上自己是不是個修煉人?還是常人中美好的願望重於修煉?以前嘴上交流: 要順其自然,師父肯定會給我們安排最好的。當然如果自己內心發出的是正念,按照師父的安排去做個實修的修煉者,當然是應該的。可是,其實內心根本上是希望:只要我修煉了,只要做好了三件事,我一定能得到最好的,能考個好大學,能找到個好工作。內心根本上還是常人的「私」,是在向大法索取,做好大法的事就能得到常人中的追求,得不到內心還會生出怨恨心,是在用常人的標準衡量好和壞,甚麼「好」大學、「好」工作、「好」前程。

師父明示:「人在世間帶著這些心嚮往著美好的追求與願望沒有錯,但是作為修煉的人當然不行。」[2] 本質上自己是修煉人,還是只停於表面上在修,內心深處死死的抓著常人中的得失不放?

「任何事情可能都不是偶然的,因為呢,一個修煉的人在你修煉過程當中一直走到最後的一步都離不開對你的根本考驗。」[3]

其實我們每個修煉者都會遇到同樣的質問,從根本上我們是大法弟子嗎?面對這樣的考驗我們也不用多想,肯定都能做出我們最無悔的回答「是」!

師父在法中講:「你們是修煉人,這句話不是說你過去、曾經、或者是你的表現,這句話是說你的本質、你的生命的意義、你肩負的責任、你歷史的使命,這樣你才是真正的大法弟子。」[4]

從這次面試之後,每當我遇到難關時,心中都會默默的向師父回答著「我是個大法弟子」,頓時,腦子中就會充滿正念,身體充滿能量,我知道這是師父在背後加持我。

在我們的修煉路上充滿著種種的考驗與質問,只要我們從根本上嚴肅的對待自己的修煉,我們肯定會做出我們最無悔的選擇!

修大法是最神聖的,能助師正法是我們無上的榮耀,就像神韻歌詞中唱到的:「我明白了自己是誰 我知道了在神的路上奮起直追」[5]。希望同修們都能「在神的路上奮起直追」,圓滿隨師還!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路〉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走向圓滿〉
[3] 李洪志師父著作:《導航》〈美國西部法會講法〉
[4]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十一》〈甚麼是大法弟子〉
[5]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三》〈我是誰〉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