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多年在大法中的修煉點滴(譯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零年八月十六日】我五十二歲開始修煉,如今我已七十五歲了,我得到了甚麼,悟到了甚麼,如何實踐真、善、忍原則?我會盡力回答這些問題。

發現了寶藏

開始學法輪大法時,我已經對不同的肢體技術有所研究,尋找讓身心安寧的效率。在這個中年時期,我經歷了豐富的家庭生活,經歷了許多讓我更了解我內心生活的事情,我覺得自己還需要與一個精神層面溝通,但不知如何去做。我每天從事的音樂已經讓我遇見了J.S.巴赫的超然之路,他的整個藝術都用來祭拜上帝。這將我的靈魂打開,接觸了新的境界,在沒有參與任何宗教的情況下,我能感受到萬物的神性。

一九九八年我有幸現場聆聽了師父在法蘭克福和日內瓦的講法,師父偉大、慈悲的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法的五套功法立刻讓我平靜下來,我覺得這個功法深不可測。後來發現了《轉法輪》,我慢慢閱讀。首先,書中闡述的原則很吸引我,對我來說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銜接了尊重他人的普世教誨。心性的概念,這樣一個寬泛的概念,對我來說包含了所有聖人的教導。而且,《轉法輪》給我帶來了那麼多有關生命意義的答案。很久以後我才達到經常學法的標準,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才不斷的回來看書。原來我發現了一個寶藏!

認清執著心的根源

修煉的原則和向內找的問題慢慢在我心中扎根。一開始是一個膚淺的過程,找自己,提高心性,這些都是符合我價值的詞彙,但我並沒有看到自己執著心的根源。

這個漫長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個煩惱觸動了我,一個不同的悟法,我首先看到的是對方的錯誤,給自己找藉口,思想也圍繞著問題轉。然後通過反思「向內找」這個原則,通過審問自己,我意識到如果觸動了我,那是因為這個情緒在某種意義上擾亂了我對自己的評價。我會不會錯了,會不會看錯了,做錯了……久而久之,更深入的看問題,我看到這其實是觸動我的個人利益,我並沒有真正的考慮過對方,卻本能的保護了小小的自我。一絲妒嫉心、一股不耐煩、一份怨恨,從而需要為自己辯解、爭論,這一切指向我自私的根源。

師父用詩句教我們:「如遇強辯勿爭言 向內找因是修煉 越想解釋心越重 坦蕩無執出明見」[1]。

遵循真、善、忍的原則,在這幾年的修煉中,我能更自然的放下自己看重的東西,更好的以開放的心態理解和接受我身邊人的需求。事情順其自然,我與配偶之間的相互支持讓我能夠認清我的執著,我的道路自然就會讓我更加放下我執著的東西。在發正念時的清理自己幫助消除干擾的思想,我看重的東西就失去了意義,內心的自我就又被剝掉一層洋蔥皮。

大法對我家庭生活帶來的好處

在這個大法幫我實行的看淡個人利益過程中,我有了充份的內心容量聆聽他人,也有了落實「真、善、忍」原則的空間。我的孩子、孫子雖然不修煉,但他們能理解也很尊重我走的路。我想我敢說,我和他們之間建立的關係,從前是母愛,雖然充實了我的感情,但有時也會成為自私,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更廣泛、更開放、更雙向的善。

有了家庭,我們就有了一個好的修煉環境。關心彼此的未來也是我們的焦慮。李老師在《轉法輪》中講過:「我說你妄想,你干涉不了別人的生活,左右不了別人的命運,包括妻子兒女、父母兄弟他們的命運」[2]。

這段法讓我看淡了一些,尤其是讓我相信命中註定。

去掉執著後,法輪大法祛病健身的奇效

我身體很好,而且二十二年來每天煉功,更加強了這一點。這期間,我也得過幾次小病,但作為修煉人,遵從師父的講法,我知道這是一種清理,所以我堅信大法。隨著時間流逝,偶爾會出現膝蓋或腰部疼痛,但我只是加強正念,排除一切阻礙我煉功和做大法項目的干擾。矛盾的是,我也意識到,為了消業,我們也必須接受痛苦。所以我儘量不去想痛苦。

向內找我發現,當我在打坐中發生疼痛時,往往與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擔憂有關。當我真心想要去掉它們的時候,有時我的頭腦會一下清醒,有時我會求師父幫我擺脫這些念頭,我的身體就好像凝固了,隨後就可以輕鬆的繼續打坐,心無雜念。

結語

我在大法中受益巨大,無法用語言來充份表達。

學法和部份背法加強了我的理解,在這些時刻,我感到師父的話語滲透到了我的每一個細胞裏。

講清真相是我個人的承諾,推動我克服尷尬和羞澀的,超越自己的常人觀念。多少次我以為某個人會很難接近,結果卻恰恰相反。看到人們認同大法的價值,支持被迫害的修煉者,簽名請願制止迫害,我非常感動。我還有一些怕心要去掉,我一定要記住,助師救人是我們修煉過程中的一部份。

師父提醒我們:「你按照心性標準去做,按照大法去修煉,那才是真正法輪大法的人。」[2]

感謝師尊。感謝世界各地,特別是中國的同修們,他們以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履行誓約,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鼓勵我走好自己的修煉之路。

交流中若有不符合法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三》〈少辯〉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