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引領我走出生命的低谷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三月三日】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幾多波折和苦難。然而生命的寶貴、求生的本能,又促使人們奮力掙扎,尋找希望之途。回首我走過的五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也是幾多憂患、幾多坎坷。當我身處困境之時,幸運的得遇恩師的救度和大法的福澤,使我走出生命的低谷,踏上返本歸真的坦途。

我出生於一個貧苦之家,家教嚴格,從小就能體諒父母的艱辛,知道節儉和自律,不讓人操心。大學畢業後工作也很優秀,但由於身體欠佳,婚後剖腹產即臥床而被離棄。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把我一下子擊倒了,身心俱痛不能自拔,這是我第一次遭遇坎坷。

幸運的是我不僅有母親相伴、未感覺孤苦,還得遇了大法,使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明白了有失有得、善惡有報的道理,還使我逐漸放下了對夫家的怨恨,身心也在改變。

第二次遭遇逆境是在相隔十多年後,我遭受中共邪黨綁架關押近一年的迫害。在被迫害期間,因奴工勞動強度大,使我再度拉傷腰而臥床三個多月,起坐行走十分困難,只能平躺,去廁所都是從床鋪爬上爬下。那份痛苦、煎熬令人難以忍受,加之有些犯人、壞人還以「不幹活別吃飯」等惡語相逼,真讓我感到度日如年啊。但是我在心裏始終默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求師父救我回家、背誦《論語》等。我深信:我與監獄黑窩沒有關係,我不是犯人,我一定能回家,堅決否定這次迫害!回家後母親見到我立即拉著我進屋裏說:「快謝師父。」我立即跪地給師父磕了三個頭!

第三次步入人生低谷是在去年秋天,與我朝夕相伴五十年之久、給予我莫大幫助的母親突然離世,使我一下子跌入了生命的最低谷,一時間我被徹底的擊垮了,陷入了孤寂無助、身心絕望的境地,難以自拔。我平生第一次真切的體悟了甚麼是痛徹心扉與孤苦伶仃,前兩次無家可歸、身陷囹圄與臥病在床、丟掉公職的困苦,也沒有讓我如此的心痛不支,可見我對母親的情有多重。

其實導致我這麼痛心和悔恨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我內心深深的自責與愧疚。母親是一位中國老年婦女那種傳統、節儉、內斂又非常剛強的老人。在面對父親病逝、長子英年早走、女兒遭受迫害離異臥床、以及邪惡一次次的騷擾威脅等等魔難之時,她都坦然面對,既無落淚,也不抱怨,年逾八旬還堅持自己洗衣做活,養花撿廢品補給生活。母親深信大法,每天念頌「真、善、忍」真言,80多歲性情開朗、身體健康,約40多年沒住過院打過針,滿口牙夏天生吃黃瓜、冬天生吃蘿蔔,常年如此。穿針引線、縫補衣襪樣樣行,讓鄰居稱讚不已。就是這樣一位老人突然倒下、離我而去,讓我猝不及防,難以接受。

雖然母親臥床僅僅月餘,可那一天天、一幕幕揮不去、抹不掉,我完全掉入了情感的深淵,不能自拔,我不停的向她哭訴我的自責與悔恨,請她原諒我沒有能夠在她最需要我的時候讓她生活上更舒心;沒有在法理上給予她很好的幫助;甚至於看她忙於養花賣花沒有時間多看書、多聽法,都不願意與她多交流……由於我沒能夠事事、時時在法上看問題,很多人心未修去,也影響了她的修煉。促使她在這正法時期的最後沒有保住人身而離世了。

我沉迷於苦痛之中、孤寂之中,幾乎絕望了,每日淚水相伴。但是冥冥之中我心底總有一念在呼喚我的本性:你不能這樣沉淪下去,你不是常人,你是有使命的大法徒!這發自生命本真的呼喚越發強烈,使我越來越意識到不能迷失了自己。正如師尊講的:「越在無望中,可能希望就在眼前。越在覺的很無聊中,可能就是在建立你的威德。」[1]我必須振作起來。我想到:慈悲的師父在看著我,離世的母親也一定在盼望我趕快爬起來,珍惜寶貴時光,珍惜大法。

正是在這生命的關鍵時刻,偉大慈悲的師父又一次苦心安排同修找到我一起學法,使我很快醒悟、振作起來,引領著我從生命的最低谷爬了出來。通過大量學法,我進一步明白了修煉的嚴肅、大法弟子的神聖使命、宇宙正法的洪大內涵。以及人各有命,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執著甚麼都是徒勞,走時甚麼都帶不走!更使我看淡了對親情和財物的執著。我得到了這萬古不遇的宇宙大法真是太幸運了。

我要珍惜這所剩不多的修煉時光,不斷否定邪惡的干擾與迫害,踏實學法,儘快去除思想中的雜念,努力做好三件事,提升生命境界與層次,爭取跟師父一起回家!所以當有親人讓我放棄大法時我堅定的回絕了;當姐姐與哥哥因房產問題出現矛盾時,我卻能以一個修煉人的標準平靜的面對,不擺贍養老人的功勞,不談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勞付出,不爭不要。我心中想著,今後我把我的一切都交給師父、交給大法了,一切由師父安排。結果,認同大法好的姐姐的爭執反倒成全了我,解決了我沒有養老金又無處安身的問題,使我有了學法修煉的環境。

現在的我每日心裏輕鬆愉悅的,鄰里朋友都看到我沒有退休工資卻有這樣的精神狀態,這一切都是大法的恩澤與師父的洪恩啊!我真切的無限感激師父的苦心安排與慈悲救度,唯有精進以謝師恩!

個人體會,層次有限,不在法上之處請不吝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經文:《甚麼是大法弟子》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